“隆中对”战略选择之误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以智慧和廉洁自律名垂史册的诸葛亮,于公元207年在襄樊受邀出山,所献第一策就是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流离无助中的刘备有拨迷雾见青天之感。兵不过三千、地仅有新野一县,与汉天子在血缘上已远隔十五代的这位“皇叔”,自此按照“卧龙先生”谋划,选择了先夺荆州、次取四川、再争天下的发展方向。诸葛亮那番“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高论,千年间曾被无数文人政客称颂,还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拔高到“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若正视历史,却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是以失败告终。面对此种让尊奉汉室为正统者长叹的结局,热衷个人崇拜和迷信的古人只归于“天意”,而不承认诸葛亮战略构想有严重失误。其实,刘备集团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隆中对”!“隆中对”中有着可贵的战略思想,便是避强击虚,为古今战略家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亦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三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体现了真知灼见。不过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第一步夺取荆州的选择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荆襄九郡位于国内腹心地带,又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以骑兵为核心的曹军和以水军为主力的东吴都势在必争,陆战不如曹、水战不如孙的刘备集团在此与强手角逐显然处于弱势。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曹、孙矛盾,以政治联姻和“暂借”方式控制了荆州中心,而北部襄樊由曹军占领,江夏(今武汉)被迫让给东吴,一个荆州实际也是三分。其后刘备向四川发展时,也需留下关羽率重兵留守。诸葛亮在隆中建议先取荆州为家,其次攻占四川,“一旦天下有变”再从荆襄和四川分兵两路以钳形攻势北伐。这一战略计划的致命缺陷,又使兵力本来不足的刘备犯了两线作战之兵家大忌。加上古代蜀道之难如上青天,与荆州千里之遥救援不易。留守的关羽在曹、孙之间两面受敌,失败势在必然。刘备反攻荆州又遭彝陵大败,蜀汉从此走向衰落。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诸葛亮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真是一语中的!如今战略研究人员若穿越时空隧道,占有充分资料后再到“隆中”为刘备谋划,应该认为发展方向的最优化选择是汉中盆地。此处距新野不远,统治汉中的张鲁实行“五斗米教”,剥夺平民财产统归教产并取消货币,生病靠念咒而不吃药,简直与邪教无异,所部战斗力极弱。刘备率军翻巴山东部进夺汉中不难,在此落脚后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陇西分散无主的各部,从而能控制向西南、西北发展的战略枢纽。可叹诸葛亮计不出此,估计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信息流通渠道不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