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秋八月。渭水之滨,沉浸在五丈原暮色之中的蜀军大营一片沉寂,只有中军“克复中原”的大旗偶尔随着饱含凉意的骤风微微摆动,才为这灰蒙蒙的世界带来一丝生气。中军大帐中,已经连续十几天卧床不起的诸葛亮病情突然有所好转,精神也恢复了不少——他知道,是自己最后的时间到了。于是强支病体,修书三封,除了第一封《上后主表》,另外两封为密书,均交心腹人递送,故鲜有人知。今收录如下,以飨诸君。
之一《诸葛亮致司马懿书》:“亮承先帝遗命,奉嗣君之旨,连年动众、数出陇右,与仲达拒于祁山,各有胜败,而终不能克者,非唯人谋能达,亦抑天时不济也。今亮病重,不久于命,尚有数语,拜致君前:仲达沉黠稳健、人所罕及,有一统四海之才,囊括八荒之志。亮死之后,蜀军必退。仲达追袭,可获全胜。至若顺势引兵南向,以临汉中,则两川之归属,尚不知于何人也。然窃以为,追袭南进,非仲达所宜取也:而今之世,蜀弱吴孤,唯魏独强。曹睿英明于内,诸将矫悍于外,其势尚大,难有所图。且曹公有“鹰视狼顾”之语,今上有国君之忌惮、下有群僚之妒恨——安邑罢兵之事,如何忘却?仲达伐蜀即便能胜,立马成都之日,岂无一人谗毁刺谤于殿陛之前耶?西南平靖、中国无忧,仲达班师则千军难留、谋反则一命不保——以亮度之,凡后取蜀之将,难有善终。故曰:伐蜀之事,外势将备而内势未成,若执意进取,恐徒为他人所用耳。仲达聪明之士,当知今之不取蜀,正如昔日拥重兵而不入西县之空城,其势然也。”司马懿手捧书信,看了良久,一言不发。旁边司马昭不禁问道:“父亲,诸葛亮信中说些什么?”司马懿轻轻的叹了口气:“孔明世间奇才,看将星即将陨落,能不使天下英雄同悲?传令三军,继续哨探蜀营动静——蜀军撤兵,可即行追赶;但切记遇有蜀人回旗返鼓,我军马上撤回,不可与战。。。。。。“司马师疑惑的问:“父亲,诸葛亮既死,我无忧矣,为何不。。。?”司马懿举起右手,制止儿子的发问,斩钉截铁的说:“有违令者,斩!”
之二《诸葛亮致蒋琬书》:生死有命、成败在天:今困守祁山、死之将至,进难见嗣君于成都,退愧拜先帝于地下,伏念六载以来,五攻一守,远涉山川、劳师动众而终难得志,此皆亮之过也。或曰:君子自当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亮之北伐,以弱攻强,不顾天时,徒耗国力,乃取死之道也。而亮以为不然:惟念平南回都之后,朝中士臣,多有物故;西川边鄙,四塞难达,英杰不继。若坐待人才凋敝,则欲以一州之地而与中原相抗衡,何异笑谈?若意于偏安,则其安又岂能久存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