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梦话隆中对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公元234年,秋意袭来,彻骨生寒,蜀国远征军统帅、丞相诸葛亮积劳成疾,不治于军,留下了汉室不兴的深深遗憾。其实这个遗憾早在十五年前就已经开始,那是公元219年,建安24年。那一年蜀国经过艰苦鏖战后终于夺取了汉中,确保了成都北大门的安全。但所谓盛极而衰,在同一年,蜀汉丢掉了荆州,并且失去了军界擎天柱关羽。一得一失,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却真的是祸事临头。丢失了荆州也就罢了,折损了关羽也就认了,更加难过的是两年后刘备举国东征。这场东征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数万精锐健儿牺牲了性命,还损失了包括先帝刘备和老将张飞这样威震天下的人物,加上同一时段马超的病逝,从此后,蜀汉国力不再,隆中之策难行。所谓的六出,不过是尽人事而听天命而已。隆中对作为刘备集团开疆拓土的基本政策,毫无疑问在一个时期内是非常成功的,这个时期从赤壁之战到汉中大捷,然而从荆州失守开始,就有人开始批评隆中对在规划当中考虑不周。说隆中对考虑不周,一个是说没考虑到孙吴的背盟,另一个是开国领袖说的二分兵力。我觉得这两个批评都是就是论事,是典型的事后诸葛,没有任何的建设性。首先看孙吴背盟的问题。必需明确,孙吴和蜀汉都是争霸天下的一员,双方进行的是你死我活的争夺,这一点上,没有谁对谁错。就算两家都面临曹魏的巨大压力,夺取荆州对孙吴来说也并非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荆州的占有,对于扩展孙吴的实力和拓展战略空间,都是有巨大帮助的。这一点上,曹刘孙三家都应该明白。然而对手不等于不合作,对刘备集团来说,曹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都是更强大的力量,因此团结东吴是必要的,否则再面临两线作战,只会更加的压迫蜀汉的战略空间。因此,当215年吕蒙袭取3郡后,刘备才会同意划湘江为界,继续保持东线的安定。这次的划界,加上后面关羽的积极布防,使得荆州在三四年中保持了稳定,让刘备能够倾全川之力去夺取汉中,假使这三四年中东吴真的对荆州有异动,汉中大捷还能否实现?所以,东和孙权,这个隆中对的框架本身是不会错的,哪怕它是一种力量恐吓下的合作,也比双方摆明了不信任要强。什么时候需要不合孙权?必需等到蜀汉实现两路并进,会师洛阳以后,这时天下大势,优势开始倾向于蜀汉,需要联合的就不在世孙刘了,而是孙曹。如果这时候孙氏还愿意联合的话,那蜀汉不妨再和他联上几年,等待曹魏集团的覆灭。再看二分兵力的问题。我很怀疑主席他老人家怎么可能讲出这样的话来,是否当时他有点老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