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痛苦的挣扎到生命的绽放——浅议三国士人阶级的思想变迁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之际,由于诸侯的割据,战乱的频繁,使刘氏大厦面临着倒塌的危机。而随着汉室倾颓,群雄并起以及各种新文化的浪潮,以儒家为正统思想的观念也随之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作为历来在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士人阶级来说,当他们面对着眼前的社会现实,他们的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变迁,并出现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新动向。一、鲜血与战乱——儒家思想的衰微自从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强调人君受命于天,神化专制皇权以及尊君抑臣为特点的儒家大一统思想便取得了独尊地位,并成为统治阶级的主要工具之一。而儒学的这种独尊统治地位不但表现在两汉封建王朝的统治原则和政治权力中,同样也体现在士人集团身上。作为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哺育之下成长起来的两汉士人们来说,儒学不但是两汉士人立身的基本准则,更是他们做官食禄最重要的一块敲门砖。可以说,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一种垄断士人们精神思想的工具,并且儒家思想和以及所谓的名教治国也确实在统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以柔治天下”的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培植出了一种侵蚀皇权的强大的势力,这便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出现。作为以“臣事君以忠”的儒家思想为立身准则的两汉士人来说,外戚与宦官历为被士人阶级所不齿,对于他们的独揽朝政,扰乱朝钢,常使一心一意维护统一王权的士人们痛心疾首。于是,一场为了维护王朝政权抗争便开始了。窦宪专权,乐恢上书和帝但遭窦宪胁迫自杀;宦官擅权,杨震上书安帝要求削弱其权力却被遗归乡里并于半路上饮鸩自杀;梁冀独揽朝政,张纲上书顺帝却被派到广陵郡去做太守,事后不到一年也累死了......一次次的斗争,一次次的失败,士人们被自己想方设法所维护的政权深深的刺痛了。残酷无情的现实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动,使士人们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也开始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他们由最初的忠于皇权、政权维护者,逐渐转变成为标榜自我、政权的批评者,而这一切又为后来的“党锢之祸”埋下了伏笔。东汉末期桓、灵二帝年间,此时的外戚和宦官专权已达到了极至。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王权也随之衰落。当士人们面对着宦戚专政所造成的这一切恶果,为了维护朝纲、统一政权,他们决定本着仅存的一点儒家的道德精神,再一次的不惜任何代价进行反抗和斗争,但一直在为大一统的政权而苦心劬劳的士人们也再一次受到了重创,他们不屑的努力换来两次死者达百余人,并且死者中包括陈蕃、李膺等当时士林的清英的“党锢之祸”。对于这两次党禁,与其说士人们是在有意维护名教,倒不如说是对儒家正统思想束缚的一种挣脱,而儒家思想的地位也随之受到了再一次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