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闲品三国》:论张纮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张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名头也算是非常响亮的。小说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是这样写的:

瑜谓策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有二张乎?”策曰:“何为二张?”瑜曰:“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纮,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吾兄何不聘之?”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策遂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商议攻击刘繇。

这样的开场白,让读者觉得这“二张”一定是不同凡响。这个张昭,在小说中还能勉勉强强看到多少有点能力,但是这个张纮直到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病亡为止,是怎么也看不到张纮到底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这不能不说是小说作者的一个疏漏。不过,在一些资料中介绍张纮时,给他的定义也是很一般的。有一则资料说他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精于诗赋,着诗、赋、铭、诔多篇,《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文集》2卷,已佚。今存《瑰材枕赋》等文,载《艺文类聚》。工小篆、飞白,又善楷书。”的确,在后汉历史三国历史上,张纮是文彩飞扬,名声卓著。连才子陈琳遇到他,也甘拜下风,认为自己和张纮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这种判断对于张纮来说,还不能概括地说明他的历史地位。历史上的张纮,不但是后汉末年的文学家、一代名士,同时还是一位对于孙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都起到关键作用的谋略家。

张纮(公元153-公元212年),字子纲,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年到洛阳求学,钻研《易》、《尚书》、《韩诗》、《礼记》、《左氏春秋》等古代典籍。回到家乡后,被推荐为茂才,而张纮并没有接受。《三国志·张纮传》注引《吴书》中甚至提到:“大将军何进、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这个时候大约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之前,说明此时张纮已经是声名遐迩了。但是随着局势的日益混乱,张纮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江东。此时正值孙策招募队伍,张纮便和同郡秦松一起投奔了孙策。《三国志·张纮传》中说张纮被授予正议校尉一职,从此成为孙吴谋谟之臣。《三国志·孙策传》中更是提到:“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三国志·陆绩传》云:“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这说明张纮和张昭一样,共同参与了孙策在江东一系列战役的策划工作。足见张纮在这个时期的地位。《三国志·张纮传》注引《吴书》中还提到:“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后来孙吴的继任者孙权对张纮也是非常尊重。同传注引《江表传》中说:“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