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华歆
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华歆,一个活跃在汉魏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人物。在世人心目中,他因“有乘轩冕过门者”,便“废书出看”而被后世所不耻;在《三国演义》中,他因囚禁皇后、助魏篡汉而遭到了世人的唾弃。在大多数人眼中,华歆可以说是一个贪慕荣华、助纣为虐的奸佞之臣。但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再次翻开厚重的历史,或许会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华歆。一、高行显名和仕途坎坷:受《世语新说》———《管宁割席》一文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华歆贪慕荣华、德行卑污。但在历史上,真正的华歆却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行的人。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年少时的他与大多读书人一样,曾与北海邴原、管宁一起游学,并且三人关系要好,时称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之后,华歆便成为了高唐吏。虽然是初次为官,但华歆在执政期间,“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还是受到了众人好评。不久,华歆的才华便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先是被举为孝廉,后又除郎中。一时间,华歆的前途一片光明,但就在这看似平坦的仕途生涯中,华歆却由于自己的身体问题,只好辞官退隐山林之中。时间继续前进,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无谋何进辅政。由于何进的征召,华歆不得已二次出山,并被任命为尚书郎。但谁知数月之后,何进在与宦官斗争中丧生。随后,西凉董卓又揽政权,并与当时的关东群雄对立,成为了袁绍、曹操等人的众矢之的。面对如此的乱世,华歆为了避西京之难,请求出任下邽令,董卓应允,但旧病的复发使华歆只能与郑泰等六七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而就是在这次困难的旅途中,华歆却展示除了才华外的另一闪光面。根据《三国志》注引华桥《谱叙》记载,华歆在与郑泰等人赶路的途中,遇到一老者独行,于是老者便请求与众人同行,而郑泰等人又见其可怜,不忍弃之,卒与答应。可谁知,老者在途中竟堕井,众人便皆欲弃之而去。此时惟独华歆站了出来,以“已与俱矣,弃之不义”为由,说服了众人,并将老者救出。华歆在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救他人与水火之中,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品行之高尚。初平元年(190年),经历了两次磨难的华歆三次出山,被朝廷任命豫章(今南昌)太守。本以为这回该相安无事的华歆,却又一次受到了老天的“眷顾”。孙策率虎狼之师略地江东,华歆知策善用兵,只得幅巾奉迎。随后,华歆于建安5年(200年)又被曹操假天子之命调回朝中为官。由于华歆平日人缘极好,颇受众人爱戴。故其部下和百姓在临别前送了很多礼物,华歆当面照单全收,但却注明送礼人姓名后加以保存,并在随后当地挥泪送别者过千人的感人场面中,将礼物全部拿出,又对送行的人说:“情意已经收下,十分感谢诸位,但礼物却不得不请大家各自取回。”华歆的举动,又一次的使众人叹服。就这样,华歆离开了江东,踏上为曹魏效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