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与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根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创作而写成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因而对后世的影响甚大,研究它的人很多,成果也十分丰富。这些研究几乎涉及《三国演义》的各个方面,有史实的考辨,有源流的梳理,有思想内容的挖掘,有艺术风格的探讨等等;但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研究《三国演义》面貌的成果尚不多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三国演义》使用的语言到底属于什么性质?(《三国演义》历代版本甚多,本文主要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下册本,1973年12月北京第3版,2002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为什么作为古代白话小说代表性著作的《三国演义》通常却被认为是用文言或用浅近文言写成,而不是用古白话写成的?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之一,从道理上说,“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应在古代汉语范围之内,但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是自3000多年前甲骨文时代开始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由于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各个时期的语言必然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某些变化,因而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也大致形成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古白话。所谓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如韩愈、柳宗元之类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是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它不仅显然不同于现代汉语,即便与秦汉以后的历代口语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所谓古白话,是指汉魏以来主要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形式主要用于民间文学与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之中,虽然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于其间部分词语的理解还不很透彻,但从总体面貌上看,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小,读来较易理解,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尽管文言与古白话都不是一时一地的语言,在其内部分别有一些差异,但它们各自的总体面貌却保持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而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比较来看,则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还是在整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更为显著的不同,前者距离现代汉语远而后者距离现代汉语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