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三章 古代文人的两端——狂士与忠士

时间:2024-07-31访问:14来源:历史铺

第二十三章古代文人的两端——狂士与忠士(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本章死去的两位人物,祢衡和吉平,可以说是古代文士或者说古代知识分子中两个群体的代表,吉平很明显,是忠诚之士,传统儒家教育,对于忠义两字看的很重,尤其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了自身需要,更是讲究这个忠字,这在后期达到了颠峰,正所谓君君臣臣,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当然,这说的是在传统宣传上如此,但是要做到就很难了,所谓忠臣义士,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要用生命作为代价。但是也就是因为不好当,才引得众人的仰慕。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所做的事有难度还选择前进,这才能称之为英雄,忠臣义士并不是凡人所能做到了,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人所不能”的这些忠臣义士而仰慕之。三国演义或者说历代的传说在刻画了关羽,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同时也塑造了吉平等忠臣义士。在三国之中,虽然作者有所倾向,但是对于忠臣则无关立场,都是加以赞颂的,如许贡三门客,张任,审配,沮授他们所忠于的对象并不是作者所认为的明主,但是对于他们本人,即便站在主角的对立面,演义都给予高度评价,古代知识分子虽然不一定做的到忠义,但是大都希望能做到。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还有一种代表,或者说一种倾向,就是做狂士,便是祢衡这样的人,则是和正统的儒家教育截然相反的。儒家小则自身讲究修身,大则讲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入世,以礼为重,从传统的儒家教义上,狂士这样的人自然不是儒家所赞同的,但是,偏偏就是众多的士大夫推崇狂士。假若硬要说狂士的起源,则一般说的是以李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尤其是后者,庄子的逍遥是很得士大夫的欣赏,由此进化而来黄老学说在汉初也颇有市场,在东汉末年,更是形成了太平道等道教的起源,可知那时老庄思想的盛行了。而且,儒家早期也和狂士颇有渊源,孔丘所遇楚狂人,在被人批评的同时,也被日后的许多正宗的儒家学徒所欣赏赞颂。中国的士大夫往往有两条路,一条是入世,正所谓做忠臣义士,但是这并不好做,假若是太平盛世喊喊口号那还罢了,可要到了乱世或者战场上,判断你的忠义之心的机会就多了,若是假忠义,那就要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人人都想做英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才知道是否真是英雄。不过幸好还有出世做狂士隐士这条路,当年老庄那或许确实是崇尚个人自由,但是到了后世,真正的老庄传人早就去深山学楚狂做野人了,那所谓的狂士沽名钓誉的多,嘴里喊着自由,心里却想着富贵荣华。不用做事,只需纵情,便有莫大的名声,比起忠臣义士付出的少的多,名声却大的多,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