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九章 豆萁
时间:2024-07-31访问:13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七十九章豆萁(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此人文学佳,又有一身武艺,可称得上文武全才,当了多年世子,还破获了魏讽谋反一案,也算得上是政治经验丰富了。不过就是有一点不好,心眼小,说来这也是遗传自老爸曹操,不过曹丕比起曹操来说又更厉害了,曹操多年打下来的江山,知道过程的不易,能忍就忍,曹丕就不同了,或许也是没继位之前太忍的关系,上台之后对于当年没给他好眼色看的一群人都来了一个打击报复,就连叔父曹洪也没逃过,(说起来曹洪也是过于吝啬了,身为侄子还是世子身份的曹丕向他借点钱也不肯,只是就为了这些小事曹丕就一直怀恨甚至到要杀曹洪的地步也太过头了。)险些被杀,最后在太后的介入之下,改判为罢官,日后曹丕儿子魏明帝上台才重新可以起用。对付功勋卓著的叔父如此,对于亲兄弟自然也不会放过,本回演义中曹植赋诗一事便是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流传的版本不同,也有传说并非曹植所作,但是其中的比喻确实将当时曹丕对兄弟的威逼表现出来了。曹植是当年与曹丕争夺继承权的主要对手,曹丕对之忌惮三分,虽然没有杀他,但是仍将其遣之封国,派遣监国使者监视,并屡次找借口迁削改封,这一政策直到魏明帝即位也没有改变,曹植屡次上书求用都不成功,最后郁郁而终。不过相对曹植来说,其实曹丕更多担心的是曹彰,曹植能力上佳,但是毕竟不掌兵权,他的权力来源于曹操的宠信,曹操死后,他的权力基础消失,而一些党羽都被铲除,他的封国又被严密控制,所领兵不过几百老弱,只要不给其机会,曹植就翻不起浪。但是曹彰不同,他本是大将之才,上阵多有胜绩,领有大军,且有异志,《魏略》中便记载他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魏氏春秋》记载曹彰问先王玺绶一事,此事在贾逵传中也有记载,便是本章开头的一段,曹彰比起曹植来更有夺位的实力,所以曹丕对其最不放心,黄初四年,曹彰暴死。对于其死,三国志注中谈到曹彰问玺绶一事,称“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说到这里,我们先把曹魏兄弟的恩怨放在一边,先说说这个皇族宗室如何处置的问题。在周朝时期,皇族是分封到各地,作为朝廷羽翼的,但是明显效果不好,秦朝建立后,郡县制就取代了分封制,那是否以后分封制就不存在了呢?那自然不是,汉朝依旧存在分封制,不过刘邦死前的白马盟誓从而将周代的分封制度做了一个极大的改变,便是异姓不得封王,也就是说周代时期那些异姓大诸侯是不可能出现了。(虽然异姓可以封侯,但是待遇与王有这天壤之别。)虽然之后还有多种变革,至此,皇族处置的大方向基本定位了,便是分封到各地去和在中枢辅政,前者都汉晋明,后者如李唐,总体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便是维护皇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