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八章 论蛮族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三国随章侃第八十八章论蛮族(演义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识诈降三擒孟获)演义中谈到了一些外族,比如羌,匈奴,乌桓,不过最露脸的还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而占了颇多篇幅的南蛮了,对于这些落后的外族,中原文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称呼,比如胡,夷,狄,蛮。但是总得来说,可以称之为蛮族,这不单是中原文明如此,古罗马文明也是将那些落后的野蛮人称之为蛮族,这是一种文明优越感使然。便好象当原本落后于中国的西方文明在清朝末年再度来到中国时,也轻蔑的将这个文明古国称之为野蛮人的文明。蛮族的蛮便就是代表着落后于不文明。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视野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尤其当文明社会的威力借助机器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蛮族至少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少,忘记了那些蛮族模样的人们也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构建起蛮族的形象来,尽管那些形象是多么的古怪。一论蛮族之纯朴说:一说到那蛮族啊,人们不知何时便会跳出民风纯朴的形象来,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说到那少数民族便一定要把民风纯朴挂起钩来,随便再叹息一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有甚者,将这些纯朴的民风与民族性挂起钩来,仿佛有了纯朴的民风便拥有了新鲜血液有了未来一般。只是若我们仔细想想,其实这民风纯朴与否与民族性什么毫无关系,纯粹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民风纯朴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过,中国传说中的三代便是圣人辈出,民风纯朴,便就算是那些被古人称为世风日下的时代,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也可称得上民风纯朴了,按那一代不如一代的道理,我们现在早就该世风日下到街上公然砍人的地步吧,不过这种情况倒是在民风纯朴的古代时常出现,尤其是民风纯朴的蛮族们,往往越过界来洗劫一番,那些作为便在任何时代都显得纯朴不起来,这又是为何?其实,这蛮族的民风纯朴根本就不是自然性,而是社会性,在物质条件极端贫困的民族中,为了生存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社会自助的契约,因为在那种条件之下,假如不进行社会自助,等待着的便是灭亡一途,在每一个民族的初始阶段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而那些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物质条件上升,可以不必完全依赖之前的群体而生存,就好象我们现代世界,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世界联络越来越紧密,但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却可以越来越淡泊,二十年前的人际关系便与现在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是我们的人性变了吗?是我们现在的人变的孤僻和坏心眼了吗?非也,而是社会变了。社会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而已。在一族之中,穷地方的人也往往会显得比富地方的人纯朴许多,所以说这和民族无关,只和物质有关。蛮族在进入中原或者罗马这样的文明地区之后,往往变得不那么纯朴起来,有些人便认为是文明的中原人和罗马人污染了纯朴的蛮族。真的如此吗?并非这样,没人去改变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改变了自己,或者说他们的物质条件变化后,他们就不需要那些纯朴本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