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魏主曹叡因对司马懿产生疑忌,便削夺了他的兵权,将他罢归田里。那么,曹叡对司马懿的疑忌是对还是错呢?不辨真伪,惑于流言曹叡这次之所以将司马懿削职还乡,是因为听说司马懿要起兵造反。而能证明司马懿起兵造反的证据,只有洛阳、邺都等处街上的传闻和邺城门上的一张告示。尽管曹叡没有完全相信这些传言和告示,但他对这些传言和告示也没产生多大的怀疑。最后还是在半信半疑中将司马懿撤职了。其实关于司马懿要起兵造反的流言是很容易被识破的。首先,起兵造反都有一定原因,也就是造反者与被反者之间要有仇恨,这种仇恨可以是私仇,也可以是公仇。然而,曹叡刚刚即位,对司马懿并无得罪之处。再从邺城门上的告示看,造反的目的是废掉曹叡,拥立陈思王曹植。但实际上,司马懿与曹叡的父亲曹丕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怎可能反过来支持对汉室同情,且与自己理念不合的曹丕死对头?其次,若起兵造反,一般要有很长一段酝酿准备的时间。但司马懿才刚到雍、凉之地不久,便谣传其欲反,以司马懿老谋深算的个性,又怎会如此仓促举事?何况若真要起兵废掉一个皇帝,还必须找出充分的理由,也就是较为详细的檄文,列举出其全部罪状。只用「素无德行,妄自居尊」几个字是不能服人的。再说檄文一般应发至各州各郡,广为传播才是,怎可能只在某个城门上贴一道告示就完事呢?更重要的是,若司马懿确有欲反之举,那么消息应首先从雍、凉之处传出,为什么现在雍、凉之人不知,洛阳、邺城反说得沸沸扬扬?以上这些疑点很容易发现,也很容易识破。但曹叡为什么对「流言」中的这么多可疑之点不疑,而对本无疑点的司马懿反而生疑呢?第一,曹叡对司马懿「素怀疑忌」。曹叡的生母甄氏,为后来得宠的郭贵妃阴谋陷害而死,这让当时尚年幼的曹叡顿失依靠,在宫中地位岌岌可危。为求生存,他对身边的人总存有戒心。所以,既然司马懿已在他心中投下了「不放心」的阴影,一旦发生状况,他自然要先往坏处想。第二,曹叡对真假不能明辩。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当「司马懿要造反」的传言起来时,中军大将军曹真就已警觉事有蹊跷,他对曹叡说:「或者蜀、吴奸细行反间之计,使我君臣自乱,彼却乘虚而击,未可知也,陛下幸察之。」如果曹叡能明察的话,司马懿就不会被冤枉了。不思利弊,轻信谗言当曹叡看到邺城门上的告示以后,大惊失色,急忙把群臣找来商议此事。这时太尉华歆说:「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司徒王朗也说:「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华韵和王朗一唱一合,欲置司马懿于死地,结果曹叡并未分析其中利弊,轻信了他们的谗言,当即降旨,欲兴兵御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