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说三国:闲话谈心,有会于心

时间:2024-07-31访问:14来源:历史铺

三国时代,历史本身就有太多戏剧化的内容,《三国演义》又是十分精彩的小说,所以留下了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关羽华容道上释曹操。罗贯中写这个违反“忠君”而“义释”敌人的故事,其思想背景是什么?大学时我曾猜想:因为罗贯中的时代与三国一样,都是乱世,儒家传统等旧有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异端”思想容易抬头,重诺轻生、行侠仗义的墨家流行于底层大众、侠士勇将等世俗阶层。关羽之举,乃是墨家的“义”冲破了儒家的“忠”,是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

近读陈迩冬的《闲话三分》,也分析了这一情节。他认为,这个赤壁之战的尾声,“似余音绕梁,颇耐人寻味,而又是有所本的。可惜(《三国演义》的)作者没有处理好。”让关羽守华容道放过曹操,其实可视为诸葛亮从战略考虑的故意安排(留下曹操以牵制东吴),这样“更符合当时的形势”,小说也会写得更深刻。

《闲话三分》好看,好就好在这种亦文亦史的闲话。一方面,陈迩冬“既懂史又懂文,既搞一点文艺理论,又搞一点小考证”;另一方面,他同时照顾到史实和小说,“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结合起来谈”(顾学颉初版序)。关于三国和《三国演义》、以及这些小文章本身,都出入文史,两不偏废又没有各走极端。

“华容道”之外,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谈到蔡邕。蔡邕作为一代名士,晚节不保、依附董卓,这固然是受胁迫所致;但在董卓被诛后,他“言之而叹,有动于色”,以此招祸。陈迩冬认为,这是蔡邕对董卓有“知遇之感”;“这一点,正史就不如演义,小说家把它明写了出来。”(指《三国演义》虚构了蔡邕“哭尸”的情节)

此外,他写孙策少年英发、用八年干了别人半辈子甚至一辈子才取得的成就,以及识人知己、风流自负等等卓绝之处(这位“小霸王”连英年早逝都是因为爱惜自己漂亮的姿容),引人仰慕。《为周郎叫屈》、《替赵子龙抱不平》,也都写两人出色不凡,但分别在文艺作品中被丑化和在现实里被冷落,让人遗憾。再如探究诸葛亮的两篇名文,给刘备的“隆中对”可以明言,给刘禅的《出师表》却不敢有话直说,等等,都是很有意义的历史细节,而为陈迩冬轻笔点出,颇是耐看。

这些“闲话”的好处还在于不枝不蔓、点到即止。“多有创见。但他不多作史的外延。”“旁搜冥求,常能在灯火阑珊处,蓦地发现出不寻常。但他决不大声张扬,却待读者去品味。”(端木蕻良初版序)“让人看起来有趣味,放下书有想头”。(顾学颉初版序)

关于“三国”的书很多,我只信赖这种合心的文史专家,以扎实功底写出的、不多作“外延”和“张扬”的闲谈随笔。除了陈迩冬的《闲话三分》,金性尧的《三国谈心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也甚对我口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