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强力意志与人类学视野下的诸葛亮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关于诸葛亮这个形象,历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探讨与评点,这一形象的思想价值美学意义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深度挖掘。本文基于当下文论话语立场,站在读者接受的角度,将文本作一番全新的阐释与审视,揭示出形象自身在强力意志张扬方面所抵达的艺术高度。在我们今天看来,作者无疑试图通过文本展示诸葛亮有智慧有能力有品质的形象内涵,让其“智绝”光耀千古,使其“忠义”名扬万代。将他塑造(严格意义上是整理加工)成中国古代封建知识分子的典范。因而无论在军事外交还是政治文化上都可见他杰出优秀的表现。似乎在一些人眼里,他就是一位生逢乱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旷世奇才。“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即使是这一形象身上的缺陷也只停留止步于智者之愚的浩叹。而事实上这位辅国安邦贤相名臣在其光辉业绩背后给予我们的思考和认识远不止这些。“欲显刘备之长厚则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显然明白了这一形象的不足。浪漫化的描写神秘化的叙事所带来的是,诸葛亮身上那潜藏着的狂儒气质。这一切隐喻着一个意志超人的全部踪影。这个超人形象已经走出了一位封建儒家知识分子应有的光环和神晕,他在“内圣外王”儒家价值文化熏陶下的所思所叙所作所为不仅达到并且超越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理念准则,他的济世思想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任一封建君子形象要强烈和迫切。文本中他建功立业的意识与兴邦立事情怀完全超离了一位古代儒生政治家对人生的最高企望与追求。换言之,作为社会个体他的强力意志极度张扬。“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另一方面,“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可以说,从文本第38回出山开始甚至更先的第35回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超人诸葛亮形象。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他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张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智慧超凡的卧龙先生未出隆中就已意识到,他即将替刘氏汉室所付出的心血会是无果而终徒劳无益的。在刘备见他之前,司马徽就曾感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而且作品第37回写刘备于去茅庐途中巧遇一个叫崔州平的人,他暗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无用,说:“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老”、“数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崔司两人都为诸葛亮隆中密友,他们常在一起晤谈观点看法很可能相通,况孔明聪明知世,这样密友能预料的结局他绝对能想到,但刘备最后请命他却一口应承表示愿“效犬马之劳”并在隆中就和刘谈起“东联孙权北却曹操三足鼎立”之战略政治构想。再看其弟诸葛均拥炉抱膝所唱“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歌声袅袅也是从侧面传递其兄潜龙藏渊英雄隐世以图飞黄腾达之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