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四、五)

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四、武力禅让是促进封建社会朝代更替、思想进步的潜规则在《三国演义》中经常碰到“禅让”的说法,实际上它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了。最初是指舜禹的禅让,之后便异化成了“世袭”和“篡逆”两个方面。因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违背事物发展顺逆交替的自然规律,所以自从实行世袭之后,篡逆的幽灵就一直跟随着他们。实际上世袭只是阴阳顺逆中的“顺”,它能够促进物质的发展,或者说生产力的发展。与之对立的篡逆则是阴阳顺逆中的逆,它能够促进意识的发展,或者说生产关系的发展。《三国演义》中的禅让一是指舜禹式的禅让,比如陶谦对刘备;二是指武力禅让,即篡逆。罗贯中本质上也不赞同舜禹式的禅让,认为它过于主观、模糊,一般人把握不了它,没有普及意义(从陶谦不识张闿可以反映)。他赞同的是合理的世袭与合理的武力禅让。比如在世袭中应遵照立贤不立愚,立长不立幼等;比如在武力禅让时应遵循弱肉强食、推陈出新等。诸葛亮由于思想意识非常先进,所以他具有武力禅让的合理性。那么他先进在何处呢?第一,“外儒内法”尽管本质上与先法后儒的王朗、庞统相近,但更为隐蔽。王朗是“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庞统是先逆取后顺守。然而王朗因过于暴露而被骂死,庞统也因过于激进而让刘备忐忑不安。只有诸葛亮假以“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不伤刘家同宗,才让刘备拜服。这样诸葛亮也才能有条不紊实施自己的宏伟计划。第二,“外儒内法”的新意除了真伪难辨之外,更主要的是它内外并济,能以最少的社会动荡和生灵杀戮换得最大的胜利,能让国家平静、快速地实现朝代更新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司马家族更是善于通过反向培育对手来强壮自己,强壮国家。这是此前单纯的法、儒和性三品的手段都做不到的。它在具体运用中主要是借力于人又移祸于人,自己则从中渔利,达到逆取的目的。比如诸葛亮先是借东吴和周瑜火烧曹操,后来自己一方又做好人,放走曹操。比如他先借周瑜之气量小和箭伤除掉他,之后又去吊孝。比如他先借用庞统之耿直说服刘备去取刘璋,后又借箭射死他,并再度以痛哭掩饰。整个过程既完成了杀戮又赚得盆满钵满。其手段是越来越悄然。正因为罗贯中非常欣赏诸葛亮敢于将新思想率先运用于实践的胆识和气魄,所以他将诸葛亮当成了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并大加褒奖。在他之前,虽然曹操比献帝“有德”,刘备比曹操“有德”,后者都有资格取代前者,包括曹操之前的外戚、宦官、诸侯、农民和山贼领袖也都比傀儡的傀儡皇帝刘协强,属于正常的食物链范围。但曹操取代献帝,刘备取代曹操都没有超越历史的意义,中国依旧只能在秦、汉之间徘徊不前。何况曹操强不过嬴政,刘备强不过刘邦、刘秀,曹、孙、刘三人捆在一起也仅能组合出一个“性三品”的矛盾体。惟有诸葛亮和司马氏的思想有创新有突破,不但能又快又省地实现禅让,还能很好地治理未来的天下。所以他们最有理由获得禅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