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刘备三顾茅庐的真正原因

时间:2024-07-31访问:16来源:历史铺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史载,刘备靠讨黄巾起事,先后依附公孙瓒`袁绍`陶谦`曹操等,颠沛流离,几经沉浮,虽至不惑之年,仍无立锥之地,不得已远走荆州,依附刘表。

刘备本一代枭雄,依附他人仅是权宜之计,就在寄刘表篱下无奈困惑之际,“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遂屈尊“三顾茅庐’,诸葛亮感”三顾”之恩,走出草庐,这才主演了一场三国鼎立的历史活剧.其间,刘备和诸葛亮的”黄金组合”,无疑是最使人热泪迸溅的一幕.

那么,官居左将军`领豫州牧的刘备,仅凭徐庶等人的几句赞誉之词,就对一个年仅26岁,且毫无政治军事经验的书生,”凡三往”,低三下四,”枉驾顾之”,”咨以当世之事”,岂不使人觉得荒唐不可信?

刘备“三顾茅庐”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得从诸葛亮的身世说起.

诸葛亮[181-234],琅琊阳都人,生于东汉光和四年,这一年为闰年,有两个九月,第一个九月出现日蚀,诸葛亮出生在闰九月初一,遂取名”亮”,字”孔明”,”非常明亮”之意,原自<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孔:甚;昭:明.父亲诸葛珪为泰山郡丞,母亲章氏在生下弟弟诸葛均不久,即死于产床上。诸葛珪又娶后室宋氏,但没再生育。前妻死后三年,诸葛亮十二岁时,诸葛珪逝于泰山郡丞任上。次年,诸葛亮和兄`姐`弟随叔父诸葛玄为避战祸逃到了荆州,投奔诸葛玄的老相识刘表。诸葛亮十六岁那年,刘表任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在与刘繇争夺豫章时,诸葛玄负伤死去。诸葛亮后母宋氏带着诸葛瑾去了东吴,诸葛亮领着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回到荆州,刘表安置他们在南阳邓县的隆中住下来,边游学,边耕作。诸葛亮是一位“志存靖乱”,胸有大志的人,他躬耕南阳,决非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在等待时机,实现其政治抱负。

当时荆州襄阳一带,是豪强大姓集中的地方,有影响的大族有庞`黄`蒯`蔡`马等,东汉中后期,地方几乎为豪强地方势力控制,所以没有他们的支持,认同,要想在当地站住脚是办不到脚,全赖蒯`蔡两家的。刘表在荆州立住的势力支持。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在一个专讲出身`门第和等级的社会,自己以一个没有门第后台的青年,客居他乡,人生地疏,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因此,诸葛亮在隆中着意结交荆州地主集团中有影响的的人物,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他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广交朋友,建立关系网:

诸葛亮在游学中,结交了不少名门望族的朋友们,如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侄子庞统;宜城的马良.马谡等五兄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等青年才俊,得到了这些人的理解和认同。二.利用姻亲,建立社会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