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立功反被降职?——董卓奇怪的升迁

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不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董卓都算得上是个很重要的人物,甚至可以说,作为汉末第一位粉墨登场的军阀,他宣告了宦官与外戚争权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军阀混战的乱世,从此开始。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三国,序幕就此拉开。董卓出身在被称为“边鄙”之地的凉州,家庭背景也较为一般,他的父亲终其一身也只混到颍川郡纶氏县的县尉,这只是汉朝的一个很小的地方官员,不论从生活环境还是家庭背景来看,董卓都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至少,在当时那种腐朽的政治环境中,董卓要想通过举孝廉或举茂才这样的途径出仕是极其困难的。文的不行,那就只有靠武了,汉代有个专门针对西北地区的选拔制度,就是从秦国故地,即“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郡中,选拔良家子弟,征召到中央戌卫部队之一的羽林骑,充作羽林郎。“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众多西北边疆青年出人头地的最佳途径,而这六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士风民俗,也使得羽林骑中名将辈出,乃至于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董卓也正是凭借自己有武勇,才得以被选拔为羽林郎。尽管在历史上董卓臭名昭著,但其勇武过人却是事实,史书上就记载他“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活脱脱又是一员“飞将”。有句话叫做“时势造英雄”,在人们眼里,董卓多半算不得英雄,但这显然不会妨碍他得益于时势,到了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董卓终于迎来了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于这一年,史书记载:春,东羌、先零五六千骑寇关中,围祋祤,掠云阳。夏,复攻没两营,杀千余人。冬,羌岸尾、摩蟞等胁同种复钞三辅。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三辅告急的形势之下,朝廷命护匈奴中郎将张奂领率部出征,由于董卓勇武过人,被张奂任命为军司马,随军出战。这一仗,张奂率领的汉军大获全胜,史书记载“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馀人,三州清定”,董卓因军功受赏,“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好不风光!其后,董卓更是平步青云,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人们似乎依稀看到大汉的又一颗将星,正冉冉升起。风光归风光,只是笔者每每读书至此,总是难免对董卓立功之后被拜为郎中感到疑惑不已。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羽林骑有三个级别,羽林郎中、羽林中郎、羽林中郎将,董卓最初担任的羽林郎本身就是最低的郎中一级,秩比三百石,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军司马,至于军司马的品秩,据《后汉书》中所记,大将军下面的司马是比千石,度辽将军手下的司马是六百石,而董卓的上司张奂当时的品秩简直高得吓人——(延熹九年)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赏赐甚厚。这样一算下来,董卓为军司马的时候,品秩多半是不止比三百石了,难道立功受赏,品秩反而要下降不成?这叫受的哪门子赏嘛!从升迁这个角度看,以军功受赏而拜为郎中,是很难说得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