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6来源:历史铺
历来在对《三国演义》的讨论中,“正统观”问题总是研究者颇感兴趣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不仅要涉及政治和历史范畴,而且也要涉及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范畴,对考察《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二千余年的历史,朝代兴替更迭频繁,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集团为了保护本集团的利益并排斥其他封建集团和派别的争夺,都力图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合法化,便制造了种种借口和“理论”,把自己封建集团的政权说成是“天命”特权,依托于上帝天神的意志,使本集团的封建政权的“神圣”与“合法”得以维护。同时,封建统治阶级又确定宗法制度的嫡派子孙的继承权,递相传授封建王朝的统治权,不许他人篡夺,以之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防止统治阶级内部其他成员对皇位的争夺,维护一朝一姓嫡派子孙的一统天下。因此,便产生了所谓“正统”之说。梁启超在《论正统》中说:“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于是乎有统。又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于是乎有正统。统之云者,殆为天所立而民所宗也;正之云者,殆谓一为真而余为伪也。”把统治阶级所谓“正统”之论的本质说得可谓透彻明白。所谓“统”,是指体系;所谓“正”,是相对于“伪”,即是合法。“统一天下,一系相承谓之正统”,在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是特指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延续的合法的政治体系。
《三国演义》以汉末三国晋初的历史为基础内容,从题材内容处理和创作艺术构思两方面看,都需恰当处理汉、蜀、魏、吴、晋几个封建政权的沿革及相互关系,并对这几个封建政权加以适当评价,这就必然表现出作者的统系观和正统观。
在总体统系格局不违史实的基础上,在对待各个封建政权的态度上,在情节的具体描写中,《三国演义》却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对汉王朝的封建统治,作者的心态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汉末政治的腐败不满,对桓、灵二帝的昏暗加以暴露,指出汉分三国的“致乱之由”是在于桓、灵二帝。另一方面又对汉室气运的衰败流露出由衷的叹惋。作品描绘了汉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图景:“桓帝禁锢善类,宠信宦官”,“灵帝即位”,“中涓自此愈横”(1回),而“十常侍”受庞专权,终于导致“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正是奸臣宦官得势,内阉外戚矛盾激化,忠直之士受到排挤,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终于造成汉室的倾危。这种分析和描写,应当说是客观的,对朝政腐败及奸佞肆虐的暴露也是明显的。但当汉室政权受到威胁,董卓“怀废立之意”时,作者便表现出对倾覆汉室的董卓的强烈不满,斥责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6回),而对杨尚书等人怒斥董卓则极加称扬。当汉献帝回至东都洛阳,时经战乱,东都已是“宫室烧尽,街市荒芜。”作者有感于此,哀叹“汉末气运之衰,无甚于此。”又引后人之诗叹曰:“天子懦弱奸邪起,气色凋零盗贼狂。看到两京遭难处,铁人无泪也凄惶。”(14回)这种极具感情色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汉王朝政权衰败的哀伤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