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早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之前,金院本和元杂剧中就有许多“三国戏”,并成为小说最后成书的来源之一。在小说成书之后,“三国戏”不断丰富发展,对《三国演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到《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视为“三国戏”)播放的20世纪90年代,可以这样说,没有读过小说文本的人大有人在,但没有看过或听过“三国戏”的人却寥寥无几。“三国戏”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如何,对《三国演义》的传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使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关注并给予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
金院本与元杂剧中“三国戏”的许多情节既有为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所采用者,也有弃置不用者。前者如院本《赤壁鏖战》、《刺董卓》[1],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撰)、《七星坛诸葛祭风》(王仲文撰)、《白门斩吕布》(于伯渊撰)等[2];后者如院本《大刘备》、《骂吕布》,杂剧《谒鲁肃》(高文秀撰)、《小乔哭周瑜》(石君宝撰)、《关大王三捉红衣怪》(戴善甫撰)、《王粲登楼》(郑德辉撰)、《关云长大破蚩尤》(元明间无名氏撰)[3]等。可见在小说未成书之前,“三国戏”的情节来源渠道较多,既有《三国志》等史书,也有《三国志平话》以及民间传闻。小说成书之后,尽管仍有某些“三国戏”的情节来自民间传说或金院本、元杂剧,但大量的“三国戏”进一步向小说《三国演义》靠拢,未被小说采用的许多“三国戏”则逐渐被冷淡甚或消亡,与此同时,一批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新编“三国戏”也陆续产生。
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4]所著录的“三国戏”有140种之多,每一剧目几乎都与《三国演义》的情节相联系。有的是一回分为几个剧目,如第八回有《斩张温》、《连环计》、《凤仪亭》,第二十五回有《屯土山》、《破壁观书》、《白马坡》,第二十六回有《战延津》、《战汝南》、《灞桥挑袍》,第二十八回有《卧牛山》、《硭砀山》、《古城会》,第六十三回有《落凤坡》、《荆襄府》、《过巴州》等等。有时同一剧目涵盖数回,如《七擒孟获》62场,包括了八十七至九十回的内容。有时几个剧目常常连在一起演出,如《斩张温》、《连环计》、《凤仪亭》、《诛董卓》四戏连演,名《吕布与貂蝉》,包括了第八和第九两回的内容;再如《群英会》、《借东风》、《火烧战船》、《华容道》四戏连演,称《全部三国志》,包括了第四十五至第五十回的内容;再如《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謖》三戏连演,简称《失空斩》,包括了第九十五和九十六两回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