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蜀汉法制考略

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内容提要:蜀汉(221—263年)立国西南,与魏、吴成鼎足之势。但因地狭国小、“国不置史”(1)等原因,使得历来对蜀汉法制的研究既不曾着意、也难以展开。但蜀汉是杰出政治家诸葛亮主政之国,其法制当有独到之处;而作为三国之中最弱一国,能倾举国之力对抗曹魏,形成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制度层面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试从整理已知史料入手,对蜀汉法制概貌予以粗略的还原,并以史实为依据就法史学上对蜀汉法制的传统看法作简要辨析。关键词:蜀汉法制法儒之辨刑法峻急辨一、蜀汉立法背景概述自公元214年刘备攻占益州到263年蜀汉灭亡,共50年。笔者以为,根据蜀汉法制沿革,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214年入川到221年刘备称帝,是为草创时期;221年到234年诸葛亮逝世,是为发展时期;234年到254年蒋琬、费祎执政期间,是为承规时期;254年到263年蜀汉灭亡,是为乱政时期。承规时期,蒋琬、费祎“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2);而乱政时期,佞臣陈祗、宦官黄皓操弄权柄,“兹制渐亏”(3)。这三十年,“国家的庶政始终没有违反诸葛亮所留下的规模”(4),所以蜀汉的立法背景与活动,主要集中在公元214年到234年间。(一)这三十年,首先从纵向的大环境来看,旧法繁苛,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西汉中期以来,“律令繁多”(5)。其后虽几经删修,仍然嫌其繁苛。直到曹操执政的建安中叶,应劭仍“有删定律令之议”(6),而曹操本人也“嫌汉律太重”(7)。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汉律有了现实的需要,同时“名法”思潮的兴起也为立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二)从纵向的小环境来看,刘璋暗弱、蜀士专恣,历史的教训证明执法须严明。四川的前统治者刘璋“性宽柔,无威略”、“政令多阙,益州颇怨”(8)。其结果是“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9)。而刘备本人,也曾在谈到刘表、刘璋失败的教训时说过:“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时?(10)”历史的教训表明,必须对益州旧有秩序和法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三)从横向的环境来看,要与魏、吴争衡,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蜀汉在三国之中,国力最弱。要想在三国争衡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有一个能集中全国之力的良好制度作为保障,并予以贯彻实行。而在国内,益州土著豪族势力庞大,并多与蜀汉zhèngfǔ持不合作态度。因此也就决定了,蜀汉法律必须对这一集团进行有力的扼制与整肃。(四)从刘备集团所抱持的名义来讲,不可能完全丢开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