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无庸讳言,人们对《三国》电视剧的评价还有比较大的分歧,持批评态度者并非个别;即使是基本肯定它的绝大部分观众,也普遍感到许多地方不过瘾,不满足。这里包含多种复杂的因素,而从根本上说,我认为是《三国》电视剧的创作面对着五大矛盾。若能全面认识这五大矛盾,不仅有利于改编者更深刻地总结经验,而且有助于观众更恰当地评价作品。
(一)小说的浪漫情调、传奇色彩与电视剧的求实风格的矛盾。改编者十分强调“忠于原著”,这个原则无疑是正确的,否则就不叫“改编”了。既然要“忠于原著”,那就不仅要忠于原著的思想倾向和主要人物的性格基调,而且要忠于原著的艺术风格。《三国》电视剧在前一方面做得较好,而在后一方面则明显不足。小说《三国演义》的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罗贯中紧紧抓住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大致反映了从东汉灵帝即位(168年)到西晋统一全国(28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强烈地关注苍生疾苦,向往国家统一,呼唤明君贤相,歌颂“忠义”英雄,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例如:历史上本是孙坚斩华雄,小说却写成关羽斩华雄,而且是在“温酒”之间便迅速告捷,胜得极其轻松潇洒,使人物形象光彩照人,充满传奇色彩;历史上赵云在长阪之战中怀抱阿斗,保着甘夫人,只能是匆匆撤退,小说却巧加安排,让赵云在曹军重重包围之中横冲直撞,大显神威,洋溢着撼人心魄的阳刚之美;历史上张飞在长阪桥立马横矛,怒目高叫,使得“敌皆无敢近者”,小说却不满足于此,而是层层渲染张飞的三次大喝,虚构夏侯杰被吓死、曹操也被吓得带头逃跑的细节,使张飞的威猛形象倍显高大……《三国》电视剧的改编者对此也有所感受,在某些片断也有意加以表现;但全剧总的风格主要是现实主义,在情节组织和人物塑造上大多显得太“实”,与小说的美学风格显然有所不同。就拿人们议论较多的战争戏来说,《三国》电视剧在表现频繁发生的将领之间的厮杀场面时,不落戏曲和武打片的老套,力求带有古代战争的特色,这是对的;但许多地方拍得过“实”,却显得不精彩,难以充分表现三国英雄的高超武艺和非凡气概,如果在动作设计和画面调度上稍加夸张,适当运用特技镜头,效果就会好一些。即以张飞威镇长阪桥为例,本来运用特技很容易夸张其吼声,突出其威猛气势,导演却处理得十分平淡,观众只听到演员本身的声音,当然会觉得气势不足,感到不满意了。小说与电视剧在艺术风格上的这种矛盾或差异,乃是人们感到不满足的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