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李自成在湖北抗清牺牲经过及其墓葬问题(上)

时间:2024-07-31访问:15来源:历史铺

李自成是我国17世纪中叶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他领导的起义军,长期坚持武装斗争,终于以雷霆万钧之力,把崇祯皇帝赶下历史舞台,结束了明朝270余年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使这次规模很大、历时又颇长的农民革命战争,终于在满洲贵族和汉族地主中的投降派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李自成的名字却长留天壤,他的革命业绩,也永远铭记在广大人民的心中。一大顺军撤出陕西前的军事形势多年以来,人们都不很清楚李自成牺牲前后的政治军事局势和他从陕西南下后的战斗历程,因而无法理解:这样一位转战十余年、明王朝“万金之赏莫能购,十道之师莫能征"1的杰出的军事统帅,何以竟退兵到吴楚之交的万山丛中而牺牲于地主团练之手?又由于有关李自成之死的记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历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同志,对于历史资料既掌握得不很全面,又未能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因而多半是根据传闻,大致了解李自成牺牲于今湖北通山县境内的九宫山,却不知李自成之墓实在九宫山数十里外的牛迹岭下;而某些参观过这一墓地的同志,又因“文献无征",不能不怀疑这一扌不黄土是否真是这位能使“天柱倾,地维折”的共工式的英雄的埋骨之所。1977年夏天,我们在《湖北文艺》编辑部和湖北通山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去李自成的墓地作了调查,访问了附近的老农,听到不少关于李自成牺牲经过的传说,看了光绪年间续修的《九宫山志》,并从文化馆同志访借到的朱、程两房家谱中弄清了杀害李自成的凶手的姓名和里居。兹结合明末清初的历史资料和地方志书,对下面的一些问题作出考证和分析。大顺永昌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克北京城,独夫朱由检被迫在煤山自缢,这标志着所谓“传世十六,正统相承"的朱明王朝的总崩溃。腐朽黑暗的明政权的被摧毁,使地主阶级的一些代表人物感到“国破家亡”,“如丧考妣”;以洪承畴、吴三桂为代表的投降派公然要“为崇祯帝报仇”。他们怂恿、勾结在我国东北境内日益膨胀其势力的清政权趁机打进关内绞杀农民革命,在血泊中建立对全国的统治。面对着汉、满、蒙地主贵族联合武装的猖狂进攻,李自成和他率领的大顺军将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英勇战斗,其中最激烈的是山海关争夺战和潼关保卫战之役。山海关之战,自成“亲率马步兵二十余万”,“自北山横亘至海列阵”。为了歼灭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李自成“连营而进,金鼓之声震荡百里。"不料吴三桂早已投降于清,勾引来“辫发而甲"的建州“白旗兵"夹击农民军,致使大顺军损失“大帅十五人",“辎重无算",“死者数万人",“僵尸数十里",当时甚至谣传李自成“已败殁”。东征军回京时,仅剩“从骑七千,步兵为尽"。由于主力遭到重大伤亡,李自成不得不作出放弃北京退守关中的战略决策。谈迁对李自成虽有不少诬蔑之词,却也认为李自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亟走关中,无所为失计";否则“旬日之间,退无所归。”但是,李自成欲据关中以抗清的企图,也未能实现。这是因为南明弘光政权与李自成起义军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们不惜卑礼厚币,“遣使犒师",要与清统治者“合师进讨,问罪秦中”。清朝也视大顺军为主要敌人,务必要集中全力翦灭之而后快,所以在这一年十月,宣布“定鼎燕京"之后,即“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讨李自成。”旋又命豫亲王多铎,与之“合力攻剿,平定贼寇"。据多铎奏报:清军于十二月二十二日“距潼关二十里立营,候红衣炮军至”。可见清军早就准备凭借大炮优势攻占潼关天险,数击敌营俱未得手,遂作了固守潼关的部署:“凿重壕,立坚壁",截其进军之路。但十一日清军红衣炮至,遂“进逼潼关口",“举红衣炮攻之"。在炮火掩护下,清军得以“相继冲入"潼关,李自成以骑兵横冲清兵,又分兵蹑清师之后,但终未能使局势好转。多铎称:李自成于十一日“遁走西安,十二日守潼关伪巫山伯马世尧(按:即马世耀)率所部七千余众迎降。计获马千余,辎重军仗无算。十三日大军入潼关,察获马世尧遣往自成处奸细,遂擒斩世尧。”这是说,李自成因畏敌而逃,故将守潼关重任委马世耀。实则李自成之返西京,是为了去抵抗由陕北南下之阿济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