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揭示明王朝注定最大的烂尾工程_阳山碑材历史由来介绍

时间:2024-08-25访问:6来源:历史铺

阳山碑材,按计划原本应是一座高达40米的万吨巨碑,它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付诸实施的一系列登峰造极的大工程中,唯一一件注定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如今,这三段庞然大物依然无可奈何的废弃在偏僻的采石场,却依旧以其超自然的体量充当着那个雄起时代的纪念碑

朱元璋建都南京,死后传位于孙子朱允炆,燕王朱棣不服,起兵攻进南京,夺取政权。虽然这只是他们朱家的“内务”,但不管怎么说,朱棣执政,给人的感觉总像是抢来的。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合法性,他就要以正视听。朱棣举起的旗帜之一,就是在阳山开采巨幅石材,为父皇朱元璋在孝陵修建撑天拄地的“神功圣德碑”。

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朝廷要求限期完工,规定每个石工每天要交三斗三升石屑,由监工负责验收。工匠们累死、摔死或者因完不成任务被杀掉的人数,据说达3000人之多。

惨死者的尸体被随意扔在阳山附近的“万人坑”里。日积月累,这“万人坑”隆起形成一个大坟包,于是人们把“万人坑”附近的一个小村就称为“坟头村”。为取此石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

根据明嘉靖《皇明文衡》记载:“永乐三年秋八月,皇帝因建碑孝陵碑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材焉,其长十四丈有奇,阔不及长者三之一,厚二丈,色黝泽如漆,无庇莹。”奉命考察碑材的大臣胡广则评价其“色黝如漆,天赐良材也”。

碑材的开凿始于明永乐二年十月(1404年),征用劳工达千人,然而由于未能解决如何运输的问题,只好在开工三百多天后悄悄烂尾。至于后来树立在明孝陵中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2.0版,哪怕已经缩小到只有4.8米的身高,仅为最初计划的八分之一,也依然稳坐明清皇家陵寝第一碑的冠军宝座,由此足见阳山碑材的异想天开。

碑材分碑身、碑额和碑座三部分,分散在景区各处。穿过大明文化村,再经过一段废弃的古采石场,首先看到的侧卧在一块石灰岩山体下的碑座。碑座高8.6米,宽23.3米,厚11.6米,重6198吨,底部已凿空,仅留两段岩石作为支撑,西北端则仍与山体相连。

碑座东北百米处是碑额,碑额顶部略显弧线,高6米,宽11.7米,厚4.6米,重862米,表面雕刻有14个石牙,本是要继续加工成蟠龙的形象,底部也已凿空,留有三段作为支撑的石柱。

碑身则横卧在碑座背面6米处,高25米,厚4米,重2617吨,东北端与山岩相连,底部亦留有三段石柱。三段碑材叠加总高度可达40米,总重量近万吨(9677吨)。清代诗人袁枚曾这样评价道:“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