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9来源:历史铺
爱美的女生们少不了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即使是古代的女性也不例外,只是我们每次看到古代人用的铜镜的时候,免不了怀疑一下,这么模糊的铜镜,古代的妹子们真的照得清楚吗?其实,古代铜镜的清晰度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低。
我们在博物馆所看到的铜镜大多是铜镜的背面,因为时间过于久远,铜镜的镜面早已被腐蚀得锈迹斑斑,所以根本没办法用来照人。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出现了铜镜。不过,铜镜制作工艺水平最高的还属战国、两汉以及隋唐时期。因为这些时期之前的铜镜,正面都不够光滑平整,反射性也很差。
盛唐时期,人们在铜合金中加入锡、铅等金属,做出的镜子闪闪发光,平滑亮眼。唐代最著名的海兽葡萄镜,曾拍出一千多万的天价。其图案复杂,除装饰有异国品种的葡萄、海生动物外,还点缀着鸟、蜂、蝶、花等图案。
现代人也曾仿照古铜镜中的金属比例复制了一些样品,虽然不需要涂层,但打磨后的清晰度并不低于我们现有的玻璃镜。不过,古人的手工石器打磨技术和现代机器无法相提并论。
正是因为铜镜需要打磨,而磨镜所需要的材料又不是随处可见的,于是就促进了新职业的产生——磨镜工。《淮南子·修务训》中提到:“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意思是用毛毡蘸取玄锡粉末后,反复摩擦镜面,铜镜就能变得光滑,照清楚人脸。只不过这玄锡粉末是什么东西呢?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曾提及此物:“制作古铜器之法以水银杂锡末,即今之磨镜药也。”也就是说,磨镜所需要的材料有水银和锡末。
水银不难获得,但锡末要如何获取呢?锡有一种特性叫做“锡疫”,就是锡在低于13.2℃的温度时,会由白色的金属状转变成灰色的粉末状,古人便充分利用锡的这一特性将其变为粉末。由于铜镜中铜的比例一般占70%左右,与空气接触后极易发生反应,所以古人每周都需要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