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日俄战争简介_日俄战争的起因以及过程_日俄战争如果俄国赢了有多可怕

时间:2024-08-25访问:9来源:历史铺

日本和沙皇俄国之间的战争-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和沙皇俄国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太平洋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主要在中国东北进行﹐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朝鲜人民也深受其害。

1904年1月13日,日本对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保全中国满洲领土,承认朝鲜在俄国利益范围之外。若犹迁延不决,恐于日俄两国均大不利。同时,日本加快向中国东北调动部队,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9月5日,日俄战争结束。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日俄矛盾战争背景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自大和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军国主义也同步崛起。不断对外推行扩张政策,企图将朝鲜进而将中国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  。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摆脱了即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发展成资本主义强国。可是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急于靠军事掠夺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实力。 

签订《马关条约》

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台战争,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却从中国勒索了50万两白银的赔款,这使日本的扩张尝到甜头,也进一步扩张了其扩张贪欲。1875年日本迈开了侵略朝鲜的第一步,用武力打开了朝鲜的闭关大门,为日本向大陆推进提供了立足点。1879年日本完全吞并了琉球,实现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1891年3月,俄国为了控制远东地区而宣布修筑西伯利亚铁路,日本朝野受到极大震动,认为日本的利益线受到极大威胁。因此,日本要想控制朝鲜及满蒙,实现其大陆政策之目的,就必须打败俄国这个竞争对手。 

日本携甲午战争胜利之威,迫使清政府接受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的举动,深深刺痛了俄国。日本不仅迫使清政府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单独控制权,而且迫使清政府割让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大片领土。沙俄早已把中国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马关条约》的内容一传出,俄国就迫不及待地建议列强联合干涉。 

日本无力对付三国干涉,决定放弃辽东半岛,并于1895年11月8日与中国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以3000万两库平银赎回辽东半岛。俄国不仅协助清政府赎回辽东,而且以年息4厘贷款1亿两,以助清政府偿还对日赔款。 俄国在远东的霸权

自15世纪以来,俄国通过对外扩张,其领土急剧膨胀起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封建殖民大帝国。进入19世纪后俄国对外扩张的重点指向近东的扩张受挫,同时又被迫放弃了俄罗斯美洲地区,这一切促使其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更加变本加厉企图在远东确立起霸权地位,以挽回它在其他地区的损失。 

在甲午战争前,由于日本羽翼未丰,又在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与俄国存在着共同利益,采取了妥协之态。但《马关条约》签订的4月17日,俄国正式向德法两国提议对日进行干预日本想依靠美英意三国协商来对付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但遭到三国的变相拒绝。 

由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及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中的表现,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对日、俄关系上,基本采取了联俄的方针。俄国期望已久的取道中国东北把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计划得以实现。1898年3月,沙俄又迫使中国将旅顺和大连出租给它,并强迫中国允其将中东铁路延伸至这两个港口,然后再向西通至营口,向东通至鸭绿江。1900年,俄国又在镇压“骚乱者”和恢复秩序的借口下,出兵20万全面侵入中国东北。虽然,后来在其他列强的反对下,俄国名义上同意从东北撤兵,但实际上,俄国军队却在保护铁路的名义下把占领中国东北合法化。 

同时俄国有积极在朝鲜扶植亲俄势力,力图取代日本在朝鲜的地位。俄国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使得二者矛盾尖锐起来。日本朝野已经将俄国视最大的假想敌。 

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日本进行了以扩军备战为中心的“甲午战后经营”准备对俄一战而称霸远东,实现其“大陆政策”。经过十年的发展,十年的准备,日本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国营军需工业显著提高。海陆军备扩张巨大,一跃成为远东军事强国,为进行对俄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  英日同盟

俄国在中国东北势力的急剧扩张,也引起了其他列强的忧虑。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俄国出兵满洲,并企图独霸满洲,使远东国际矛盾也急剧恶化,,英日之间迅速接近。“三国干涉还辽”后,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扩张打破了列强在这一地区的均势,特别是俄国推行的军事性独占政策引起了英国、日本和美国的不满。 

1902年1月30日,日本与英国正式签订盟约,同时美国也同情日本,支持日本完全控制朝鲜,并期望日本来阻止俄国人在中国东北的扩张。 

在英日结盟的形势下,法国不会为了俄国的利益而与英国交战,德俄之间本来就存在复杂的矛盾,同样不会为俄作战;美国在“门户开放”的口号下,要求中国东北对各国开放,自然不愿意看到俄国独占满洲的局面。这样;在即将爆发的战争面前,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这样有力的国际形势,促使日本政府下定了开战的决心。 

19世纪末﹐日本和沙皇俄国竞相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1894年﹐日本出兵侵入朝鲜﹐对中国发动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从中国割取辽东半岛﹐并将朝鲜纳入其势力范围。日本的扩张触犯了妄图独吞中国东北的俄国的利益。俄国串通德﹑法两国﹐始则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中国﹐继而借口“还辽有功”和“共同防日”﹐诱使中国清政府签订密约﹐攫取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的权利。1898年﹐又强行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攫取修筑中东铁路支线(哈尔滨至大连)的特权。1900年﹐俄国在参加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同时﹐以“保护铁路”为名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嗣后﹐不仅拒不撤兵﹐反加紧向朝鲜渗透。日本一直不甘心退出辽东半岛﹐积极扩军备战﹐准备以武力迫使俄国让步。1902年﹐日本与英国结盟﹐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在此前后﹐日俄两国虽就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问题一再谈判﹐但始终未能达成妥协。1904年2月6日﹐两国终于断绝外交关系。

战前双方态势和企图日本陆军有常备军近20万人﹑预备役3.5万人﹑后备役20万人﹐主要部署在本州﹑九州地区﹔海军有作战舰艇80余艘﹐26万余吨﹐主要基地在佐世保﹑吴港﹑对马。日军的作战企图是﹕以海军歼灭俄太平洋分舰队﹐夺取制海权﹔以陆军一部登陆朝鲜﹐向鸭绿江推进﹐实施钳制作战﹔主力在辽东半岛登陆﹐攻占旅顺口﹐尔后北进﹐歼俄军主力于辽阳﹑奉天(今沈阳)一带。

俄国陆军有常备军113.5万人﹑预备役350万人﹐主要部署在西部﹔远东地区仅10万人﹐分散在中国东北﹑滨海边区和外贝加尔地区。海军有4个舰队﹐主力部署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太平洋第1分舰队辖作战舰艇63艘﹐19万吨﹐主要基地在旅顺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国总兵力虽超过日本﹐但远东战场的优势却在日本方面。俄军的作战计划是﹕以海军阻止日军登陆﹐以陆军一部守旅顺口和乌苏里江﹐另一部兵力在鸭绿江岸迟滞日军进攻﹔主力在海城﹑辽阳地区集中﹐待增援部队到达后转入反攻﹐先将日军逐出东北﹑朝鲜﹐后在日本本土登陆

战争经过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疯狂推行其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大陆政策”。这样,就同沙皇俄国推行的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独占亚洲、称霸太平洋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矛盾。《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满,沙俄为获得不冻港旅顺,控制我国东北地区,联合法、德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对此,日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逼日还辽不久,沙皇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而日本经过10年备战,实力大增,决心在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霸权,取代俄国在东北的地位。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沙俄乘机出兵占领东北全境,企图据为己有,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世界舆论的指责。日本借机与英国订立反俄军事同盟,要求俄国撤出在中国东北的占领军,双方谈判没有结果。日本便依仗英国的军事支持和英美等国的经济援助,于1904年2月8日派遣海军偷袭停泊在旅顺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并击沉在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日俄两国遂于2月10日同时宣战

日俄战争结局

战争结局日俄战争历时19个月﹐日军参战总兵力约110万人﹔俄军参战总兵力约120万人。战争中﹐日军伤亡﹑被俘约21万人﹐损失舰船91艘﹐支出军费17.2亿日元。俄军伤亡﹑被俘约27万人﹐损失舰船98艘﹐支出军费20亿卢布。日军在战场上虽然节节胜利﹐但人力﹑财力消耗殆尽﹔俄国接连失利﹐国内酝酿着革命危机。双方均不愿将战争继续下去。美国乘机出面调停。1905年8月﹐日俄在美国朴次茅斯谈判。9月5日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战后﹐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则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日本战胜俄国的主要原因是﹕战前准备充分﹐189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至战争爆发时已经完成,军队以师为基本战术单位﹔适于在山地作战﹔官兵训练有素﹔战争初期实施突然袭击﹐掌握了制海权。而俄国低估日本的实力﹐对战争准备不足﹔战场远离国家中心地区﹐仅有的一条西伯利亚铁路﹐运输能力低﹐兵员和物资的补充不能满足需要﹔军队的编制装备不适于山地作战﹔官兵厌战﹐士气低落﹔军队缺乏训练﹐军事素质差﹔统帅部执行消极防御战略﹐指挥失当。..列宁的结论是:“不是俄国人民﹐而是专制制度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战争期间﹐日俄两国都动员了庞大兵力﹐陆军较广泛地使用弹仓步枪﹑机枪﹑速射炮等新式武器﹐海军装备了比较新式的军舰。作战行动有了更大规模﹐几个集团军展开在百余公里的正面上﹐纵深达到数十公里。战术发生了新的变化﹐迂回和包围成为进攻作战的主要战术手段。由于防御一方加强了火力﹐进攻一方必须善于利用地形﹐实施近迫作业﹐采用更加稀疏的散兵队形﹐并发展了夜战。炮兵已能从遮蔽发射阵地进行射击。防御阵地构筑的方的重要。在战争中陆海军协同动作显示了重大作用。

当时俄国因国内爆发俄国1905年革命,无心再战;日本由于战争消耗,已筋疲力尽,也急欲结束战争。美国担心日本过分强大,就从中调停。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附:《朴次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得以“监理”名义处置朝鲜事务,俄国将旅大租借地及该租借地内的一切权益、公产等转给日本;将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连同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转让给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割予日本。另外在附约中双方规定在东北各自的铁路线内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自此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出现从一国独占变为两国分据南北的局面。日俄订约后,日本又强迫清政府承认《朴茨茅斯和约》中有关中国的各项规定,并取得经营安(东)奉(天)路、修筑长春到吉林的铁路以及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等权利,又开放东三省十六处为商埠。战后,日本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至1910年(宣统二年)兼并朝鲜。

日俄战争如果俄国赢了有多可怕?

当时的东三省、西边的新疆、西藏,中部的内蒙,哪哪都有毛子国的身影。日俄战争日本胜利最多将东三省拿下,他的手还远触不到内蒙和新疆地区。一旦这场战争毛子胜利了,修整几年后势必要对周边动手,连带整个日本和朝鲜都会吞并。

当年俄国战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侵略野心太膨胀,当他踏上这片土地时自家的西伯利亚铁路还未通线,资源供给有很大的不足。

偏偏这时旁边又出现个准备玩命的日本。要明白,当时的日本举全国之力高筑债台,一旦战争失败,日本的债务够自己还几百年,就算想当阶下囚都没人收留。

单就日俄战争而言,虽然这是一场凌辱我国的战争,但俄国的胜利只会对我们国家产生更大的危害。日本虽然三十年后发动了侵华战争,但这时的中国已经走向改革,旧体制已经大体剥离。俄国可绝不会等这么久,一旦西伯利亚铁路线打通,俄国很快就会继续进行掠夺。

当然,整个命题都是建立在假设中,但也不要忘了俄罗斯始终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民族。就当前国际局势而言,中俄外交保持"表面友好",可一旦这头毛熊再次站起来,对我国将是最大的威胁。日俄战争的失利,昭示着俄罗斯在远东地区争霸失败。从1905年至1913年,俄罗斯帝国的注意力就转向了西方,希望打开黑海地区的出海口。当时巴尔干地区的泛斯拉夫起义战争风起云涌,俄罗斯帝国作为斯拉夫民族的老大哥,意识到这是削弱土耳其,进军伊斯坦布尔的良机。于是,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搅弄风云,接连引发了2次巴尔干战争,促成了复杂多变的“巴尔干火药桶”,在奥匈帝国的南方形成了一个亲俄罗斯的巴尔干同盟。随着越来越激化的民族矛盾,最终引发了奥匈帝国在南方的分离主义运动。裴迪南大公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他在波斯尼亚被刺杀,直接引发了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