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董允简介_董允坝为什么叫董允坝_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董允活了多少岁

时间:2024-08-25访问:17来源:历史铺

董允简介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

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为黄门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

当时,蜀人称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

董允生平

早年经历

董允的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人,所以父亲董和举家从荆州南郡枝江搬迁到益州,之后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此后,刘备夺得益州,继续信任董和。

董允少时与费祎在蜀中名闻遐迩,董和认为他们两人优劣难分。有一次,董允与费祎同往参加许靖之子的葬礼,董和给了他们一辆简陋的车驾,董允觉得耻辱,因此神色不安,但费祎却安然自若。董和知道后,于是认为费祎的德行方面要优于董允。  

思量秉正

刘备册立太子刘禅时,任命董允与费祎为太子舍人,  后董允调任太子洗马,而费祎调任太子庶子。公元223年,刘禅即位后,董允与费祎同为黄门侍郎。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

诸葛亮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其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久,诸葛亮任命侍中费祎为丞相府参军,随从北伐;于是董允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

由于侍中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只是摆设而已,因此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董允处理事务为防制为主,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刘禅经常想要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则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由于董允坚持不允许刘禅的做法,刘禅也无可奈何,此后变得更加畏惧他。当时,诸葛亮北伐在外,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 

翼赞王室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争执再起,互相控告对方谋反。董允与蒋琬都保举杨仪而质疑魏延的行动。其后尚书令蒋琬担任了益州刺史,他上书刘禅,希望能对费祎、董允给予爵位、食邑方面的赏赐,但董允始终推辞不受。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

董允为人恪守正直,从不高高在上,总是礼贤下士。有一次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约定时间游宴,车驾都已经准备好了,而郎中董恢前来拜见,董允马上停下来接待他。董恢当时年少官微,见董允为他这个下臣而操劳,甚为不安,于是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本来出行的目的就是与志同道合之人游玩畅谈,现在君已屈尊来见,刚要一起好好说说话,却要舍掉此谈,去参加那个宴会,这不合适。”于是便与费祎等罢驾不去游玩了.

死后哀荣

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

延熙七年(244年),大司马蒋琬因疾转增剧,不能处理国事,朝廷于是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代理军国大事。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书令一职,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助手。

延熙九年(246年),董允逝世。

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有匡主护国之功,其去世后,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在整部《三国志》中,董允是极少数能够立传“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人物之一,足见其人之优越。   (注解:《三国志》中常把子孙后辈的事迹记载在父兄长辈的事迹之后,合为一传,但董允的事迹没有记在其父董和之后,而是独立记述为一传)

董允墓

董允墓,位于江阳区分水岭乡董允坝,当地传说为衣冠冢,建墓时间不详。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9年)知州阮时升曾建墓碑诗碑各一,诗云:"功著两朝存故里,人亡千载只孤坟,山河未改生前旧,禾泰今瞻陇下耘,遗冢有基犹识性,荐无主独悲君,遥知英爽依然在,欲挽炎精日已曛" [15]  。1988年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董允坝

董允坝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距离董允墓直线距离约五百米的一个四合院红卫村五社董允坝屋基,广义既包括董允坝屋基,又包括董允坝屋基以外上千亩的平坝,按广义,董允墓就埋在董允坝边。广义董允坝包括有如今的红卫村五社和大悲村一社。董允坝离分水岭乡政府二里多路,新建的公路已能直达董允坝屋基旁。董允坝屋基外面有条长长弯曲的青石板路,从董允坝田间伸出去,通向合江尧坝,是古驿道。

关于董允坝屋基主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董允出生之屋基;二说是埋葬董允墓以后修建的,供守墓人住宿之院。守墓人有可能是董允之子,或董允的长工等。

董允坝屋基四合院宽敞明亮,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文革破四旧时候毁坏了些,残留木雕也能看出颇具艺术性。经近1千八百年历史长河变迁,如今的董允坝屋基应是明清建筑,屋基外寨门已经毁坏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