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宋代寇准简介_寇准轶事典故(图文)

时间:2024-08-25访问:13来源:历史铺

宋代寇准简介

寇準(961或962年8月27日  —1023年10月24日 ),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先后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淳化二年(991年)任枢密副使,淳化五年(994年)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州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準力排众议,坚主抵抗,反对南迁,促使真宗亲往澶州督战,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被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知陕州。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任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三年(1019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天禧四年(1020年),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后又遭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贬所。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二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準善诗能文,其诗被列为“晚唐派”,以七言绝句最有韵味。有《寇莱公集》七卷、《寇忠愍公诗集》三卷传世

寇准生平

寇准以甲科进士入仕,先授大理寺评事、知县事,后多次擢升,直至参知政事、同平章事。为官清廉,不拘节微而善谋大事,在地方以民为本,政绩卓著;在朝廷辅佐皇帝安邦治国,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彪炳青史的名相。

寇准生于961年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淳化五年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受宋太宗赏识。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皇帝重用。太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南迁。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军心渐渐稳定,后射杀辽军先锋挞览,于是订立了“澶渊之盟”。

景德二年,升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三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衡阳),天圣元年 (1023) 闰九月七日(10月24日)病死于衡州(今衡阳)任上。留有《寇莱公集》,现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

太平兴国五年(980),寇准19岁,考中甲科进士,殿试得中,诏授大理寺评事,先后任巴东(今湖北省巴东县)知县、成安(今河北省成安县)知县。随后,升迁为殿中丞、通判郓州,又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端拱二年(989)七月,寇准被诏拜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专管朝廷提拔官员的考察。

淳化四年(993)九月,寇准以左谏议大夫出任知青州。

淳化五年(994)九月,寇准被召回京师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相)。

至道元年(995)四月,寇准与宰相分日知印、押班,共同商议军国大政。

至道二年(996)七月,太宗在汴京南郊祭祀天地后,晋升了一批官员。寇准引荐的官员多得到重用,左通判、太常博士彭惟节官居左通判、左正言、虞部员外郎冯拯之上,致冯不满,奏告寇准专权。广州转运使康戬也告寇准引荐的吕端、张洎、李昌令三位重臣遇事不敢和寇准抗争。因此,寇准被罢参知政事,改为给事中,出任知邓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县)。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六月,寇准任兵部侍郎、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六月,寇准和毕士安同拜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德二年(1005),寇准以缔结“澶渊之盟”有功于朝廷,加官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

景德三年(1006)二月,宋真宗听信兵部侍郎、资政大学士王钦若的谗言,将寇准贬为刑部尚书、知陕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陕县)。

大中祥符四年(1011),王旦推荐寇准复出为相。

大中祥符七年(1014)六月,宋真宗命寇准任枢密院使、同平章事。

大中祥符八年(1015)四月,寇准被宋真宗左迁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五月,又奉诏为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事。

天禧三年(1019)六月,王钦若获罪罢相之后,寇准被召回京,封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

天禧四年(1020)二月,宋真宗已有宿疾在身,刘皇后预政于内。刘氏族人在其原籍蜀地横行不法,霸占民间盐井,百姓多有怨愤,但真宗碍于情面,难以定罪。寇准却铁面无私,每每依法惩治,惹恼了刘皇后。真宗病重卧床后,刘皇后与曹利用、丁谓结纳内亲、翰林学士钱惟演,多方陷害寇准。

天禧四年(1020)七月,寇准在京师虽任闲职,但奸佞之辈仍难容他,于是又降为太常卿,知相州,远逐出京。是年八月,徙知安州。是月,因受朱能、周怀政伪作“天书”一案株连,被再贬道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司马,寇准一月之内三次罢黜。

乾兴元年(1022)二月,丁谓勾结刘皇后将寇准贬为雷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海康县)司户参军,并将宰相李迪贬为衡州(治所在今衡阳市)团练使。

乾兴元年(1022),含冤负屈离开道州而向南部海滨雷州赴任。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准的为人,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他在任上,除少数政务外,主要是读经释书,闲暇时写字、会友,每逢客至,则笑脸相迎,毫无权贵大官的样子。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寇准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此时,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宋仁宗召寇准徙任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衡州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仁宗准奏。但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

明道二年(1033)十一月,宋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下邽(墓在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乡左家村南)。敕令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赠中书令,谥号“忠愍”。皇祐元年(1049),仁宗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了《莱国公寇忠愍公旌忠之碑》碑文,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寇准轶事典故

辄引帝衣

寇准曾在殿中奏陈政事,跟太宗言语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就拉太宗的衣服,请太宗坐下,议完政事再退朝。太宗因此嘉奖他,说:“朕得到寇准,好像文皇得到魏征一样。” 

枯竹生笋

寇准在雷州一年多。死后,调任衡州司马的命令才到,于是归葬西京。路过荆南公安县,该县百姓都设祭在路上哭吊,折断竹子插在地上,并挂着纸钱,过一个月再来看,枯竹全部都生出竹笋。众人于是为寇准建庙,逢年过节用祭品供奉。  

羹污准须

当初,丁谓出自寇准门下任职至参政,他事奉寇准很小心。曾经在中书省一起吃饭,寇准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谓起身为寇准慢慢擦拭胡须。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家的大臣,是替长官擦胡须的吗?”丁谓十分羞愧,从此他排挤陷害寇准一天比一天厉害。

蒸羊逆境

寇准贬官没多久,丁谓也被放逐到岭南,路过雷州,寇准派人送一只蒸羊在境上。丁谓想见寇准,寇准拒绝了。寇准听说有家僮谋划要报仇,就堵上门放任这些家僮赌博,不准出门,等到丁谓走远才作罢。 

不学无术

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嗜酒如命

寇准少年即得富贵,性情豪爽奢侈,喜欢狂饮,每次宴请宾客,多闭门解马。  

必燃炬烛

寇准的家中未曾燃油灯,即使厨房厕所这些地方,一定要燃着蜡烛。

手植双柏

寇准当初及第时,知归州巴东县,在院内亲手种植两颗柏树,直至今日百姓都很爱惜它,可以和棠梨相比,百姓称它为“莱公柏”。  

骨类多逊

当初,寇准十九岁通过殿试,成为进士,有擅长看相的人说:“先生的面相非常高贵,但是及第太早,恐怕不会有好的结局。若功业成就后提前隐退,或许能免除大祸。大概是先生的品格像卢多逊吧。”后来果真如他所说。  

折节从学

寇準年幼时,性格不拘小节,非常喜欢尚武好猎的豪纵生活。他的母亲性格严厉。有一次,寇母怒火难遏,拿起秤砣就扔了过去。秤砣砸在寇準脚上,顿时鲜血直流。因此,寇準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开始发奋读书。等到富贵后,寇母已经去世,每当寇準抚摸脚上的疤痕,就会痛哭起来。 

三步成诗

寇準自幼聪颖过人,有“三步成诗咏华山”之佳话传世。那天寇準父亲寇湘宴客,席中有人云“素闻令郎善诗,何不即席吟咏助兴耳”,寇湘应允。只见七岁的寇準恭恭敬敬起身请嘉宾出题,客人说:“此地离华山不远,你就以华山为题吟咏吧。”小寇準在众长辈前踱步沉吟,一步,两步,刚迈出第三步便眉飞色舞道:“我有了!”随即一首五言绝句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四座闻之无不惊叹:“三步诗,这是一首三步诗啊!”更有人击节称赞:“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是当宰相的料啊!” 

寇準断案

寇準任成安县令时,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暗地里,他化装私访,早出晚归,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罪证。嗅到危险的恶人,联名上告大名府,参寇準终日游逛,不务正业,当官不为。府尹差人调查,果然衙不开、案不理,勃然大怒,亲自督查。

见大名府尹光临,寇準当即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所有官司明过不候。”次日,县衙原被告云集,寇準稳坐公堂,府尹并坐于右,衙皂两旁站立,寇準响木一拍升堂:“本官审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陈述。”整个公堂之上人声鼎沸,震耳欲聋,府尹只好掩耳呆坐。半个时辰状词方毕,寇準依次断案,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众呼青天,府尹大人转怒为喜,连连赞许。这就是寇準“眼观千家状,耳听万人言”的由来。接着,寇準又重拳出击,惩办了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恶霸豪绅,大快了民心。

且听艳歌

寇准从宰相出任北方军事要地的地方长官,有歌者到院中,寇准取来金杯独饮,让歌者唱了几阙后,寇准赠给歌者一束丝绸,歌者不满意。蒨桃在屋内看到此情景,即刻作诗二首呈给寇准,第一首说:“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拖梭织得成。”第二首说:“夜冷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寇准附和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计废太子

楚王赵元佐是宋太宗的长子,因为救助赵廷美没有成功,于是患上心理疾病,性情变得很残忍,左右的人稍有过失,马上用箭射杀。太宗屡次教诲,他都没有悔改。重阳节时,太宗宴请诸王,赵元佐因为生病初愈没能参加,半夜发泄愤怒,把姬妾关在宫中,并纵火焚宫。太宗很生气,打算废除他太子的身份。正好寇準任郓州通判,太宗特别召见他,对他说:“你试着和朕一起决断一件事。太子所为不合王法,将来一定会做出像桀、纣那样的恶劣行为。朕想废掉他,但东宫里有私兵,恐怕因此招致祸端。”寇準说:“请陛下于某月某日命令太子到某地代理皇上祭祀,也命令太子的左右侍从跟着去,陛下再趁机派人去搜查东宫,如果真有不法的证物,等太子回来再当面出示,想要废除太子之位,只需派黄门侍郎宣布一下就可以了。”太宗采用了寇準的计策。等太子离去后,果然搜得一些残酷的刑具,其中有挖眼、挑筋、割舌等刑具。太子回来后,太宗把这些刑具当面出示,太子服罪,于是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