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何会走上灭佛的道路呢_北周武帝宇文邕简介

时间:2024-08-25访问:14来源:历史铺

北周武帝宇文邕简介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于同州武乡。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  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孝闵帝宇文觉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鲁国公。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亡北齐。   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葬于孝陵,传位宇文赟

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何会走上灭佛的道路呢

宇文邕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他励精图治,最重儒术。当时寺院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人口,又不承担徭役租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削弱了国力。周武帝之所以毁法,兼及道教,主因当在于此。加以卫元嵩与道士张宾怂恿,则为毁法之助因。 

周武帝在毁法之前多次召开大会辩论三教先后。  他命司隶大夫甄鸾,详研佛道二教,定其浅深。结果甄鸾作《笑道论》,讥讽道教。道安作《二教论》,唯立儒教、佛教,认为道家应当归属于儒教。   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决定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始议毁法,召僧道会集京师。张宾与僧人智炫辩论不胜,周武帝乃亲自上场斥佛门不净,智炫直揭武帝护短。武帝不悦而退,为示公平,便下敕禁断佛道二教。周武帝于二教相残,已甚厌倦,故灭佛的同时连道教及各种民间宗教一并罢黜。次月,周武帝设置通道观,会集三教精英120人为通道观学士。  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灭佛政策。 据《历代三宝纪》等佛教史籍记载,周武帝灭佛共毁寺庙4万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重新成为国家编户

在灭佛期间,慧远和尚与北周武帝展开了辩论,他最后说道:“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意思是说,陛下依靠权力毁灭佛教,是邪恶的行为。地狱是不分贵贱,难得陛下不害怕吗?北周武帝听完慧远的话非常生气,直视慧远说出他灭佛的真正原因,“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与西方那种宗教之间的仇杀完全不同,北周武帝灭佛不是因为信仰问题,而是与天下有关!从东汉末年,天下就陷入了战乱的局面,虽然西晋短暂统一,但很快就陷入了更长的战乱之中,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许多有抱负的皇帝都想终结这个乱世,重建太平盛世,可是他们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比如苻坚、北魏孝文帝等。

  北周武帝虽然是鲜卑人,但他汉化程度比较高,其才能丝毫不逊色于后来的唐宗宋祖,明代学者王夫之甚至认为,“宇文邕之政,洋溢简册,若驾汉文、景、明、章而上之”。虽然宇文邕有统一天下的才略,但他执掌的政权却并不强大。当时,天下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北齐占据着经济发达的关东之地,陈朝则偏安江南的半壁江山,北周只有关中以及川蜀地区。

北周武帝心里非常明白,只有充分调动全国的力量,才能在夺取天下的战争中占据主动,在解决掉宇文护后,他还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寺院经济影响到了国家政权。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非常兴盛,各地纷纷建起寺院,这些寺院占据着大量土地,同时还有许多农民依附于寺院,形成了寺院经济。

  这些寺院不仅不用向官府缴纳赋税,还导致朝廷的力役、兵源大大减少,寺院经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强弱。为了统一天下,结束乱世的局面,宇文邕必须增强北周的国力,然后才能发起统一战争,于是他将目光对准了寺院,发起了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目的很明确,“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正当北周日益强盛的时候,北齐却日衰,于是宇文邕于建德四年(575年)末出兵大举进攻腐朽的北齐,并于一年半后(即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英年中逝时年仅36岁,谥号为武帝,庙号是高祖,六月己未日,葬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