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59来源:历史铺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这首诗描写了古代上朝的情景,整个国家的能臣武将济济一堂朝拜皇帝讨论大计,也算是一种盛况了。这里"冕旒"是代指皇帝。
通俗来说, 冕旒其实是皇帝专属的"帽子",它是由"旒"、"缨"、"冕板"等组合而成,顶端是一块长形冕板,前后垂有多串珠玉,以彩线穿起。
那么,"冕旒"为什么成了皇帝的代称呢?其他人可以戴吗?为什么皇帝要在帽子上点缀那么多珠串?这样的装扮有何作用?
"冕"是有官职的人才能佩戴的帽子,这在《说文解字》里有说明:"冕,大夫以上冠也。而且级别不同,"冕"的样式也有不同,而最高级别的当然就是古代皇帝头上戴的冠冕。
相传帽饰起始于黄帝,也并不像如今的帽饰是为保暖或装饰,而是权力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平民自然不能随意佩戴。
到了周朝,随着礼教等级秩序的建立,也逐渐形成了整套的服饰制度。尤其是在盛大活动如祭祀以及某些大典场合,上至帝王,下至诸侯、卿大夫等都必须带上 冕旒。属于一种礼冠。
随后逐渐演变到秦汉时期就成为了帝王专属,于是冕旒在很多时候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词,
既然说冠冕曾经是统治阶级和贵族的身份象征,那么具体都有什么区别呢?不同身份所戴的 冕旒主要区别就在于玉藻所用珠子的材质和条数以及颜色等。
一般来说,帝王冕前有十二根玉藻,后有十二根玉藻,一共二十四根,最初是由朱、苍、白、玄、黄各色玉珠进行编穿的,每个珠子之间相距一寸,后来也有用白玉的;太子用11旒11珠;而亲王及诸侯则只能用9旒9珠;卿大夫旒珠则会比诸侯更少。
因此,可以通过旒珠数量来确定他们的官职,正所谓"以帽取人"。那么,为什么皇帝的 冕旒偏偏要有十二根玉藻?难道有什么特殊作用?
综上所述, 冕旒的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地位的象征,尤其是皇帝的冠冕更是皇权至上的体现。而皇帝冕旒的具体构造相当复杂,有"綖"、"旒"、"缨"、"紞"、"纩"、"紘"六个部件组成。
那么 冕旒如此设计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其实, 冕旒的冕板前低后高的设计,是提醒皇帝不能眼高于顶,而要注意体察民情;而左右两边称"充耳"的玉,又称"塞明",这是提醒皇帝要谨防佞臣谗言;而那些垂落的珠帘的用意也更是深有寓意了,称"蔽明",表示目不视非,不该看的就睁只眼闭只眼。
第二,冕旒的珠帘能隔出一个安全的"心理距离",可以遮挡表情,令皇帝心思不容易被揣摩,从而塑造高深莫测的神秘威严形象。
第三,告诫皇帝"水至清则无鱼"的寓意,让皇帝具有包容心怀,无伤大雅之事不必在意。另外,还可以想象:珠帘微微晃动间,一切被珠帘遮挡得若隐若现。
这种画面正好时时提醒当权者要牢记,凡事不可看表象,甚至有时亲眼所见也未必是事件的全貌;而为江山社稷考虑的明君应该拨开心中的珠帘,取舍有度、尊重事实。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一顶帽子也可以有如此多的讲究和深层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