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朱元璋最恨的姓氏,男为奴女为娼,永世不翻身

时间:2024-08-25访问:47来源:历史铺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姓朱的最恨姓李的,因为明末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逼死了明朝皇帝崇祯,所以明末清初很多姓朱的人都憎恨姓李的。其实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非常憎恨过一个姓氏,不过他们却不姓李而是姓蒲。姓蒲的人做了什么事得罪了朱元璋了呢?

说到这件事就要提到一个人蒲寿庚,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商人。他的祖先一直就是做的船舶生意,是有名的富豪。

朱元璋最恨的姓氏,男为奴女为娼,永世不翻身

在蒲寿庚担任泉州舶司期间,蒲寿庚就成为了泉州最大的香料商,而且蒲寿庚一直担任舶司30年之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豪。蒲寿庚的势力在泉州非常的大,可以说称霸了泉州地区。虽然蒲寿庚是一位远近文明的富豪,但是他为人却非常的[jiān]诈,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作。

宋朝灭亡前夕,宋朝的皇帝逃到了泉州,而且想依靠蒲寿庚的势力东山再起,不过蒲寿庚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宋朝已经没有希望,和元朝对抗简直是以卵击石。所以蒲寿庚并没有帮助这位落难的皇帝,结果宋朝皇帝流亡到别处,很快的就宣布了灭亡。

宋朝灭亡以后,蒲寿庚为了能得到元朝的信任,能在元朝继续得到高官厚禄,他把所有在泉州与宋朝有关的宋家子弟全部给[shā]了,所以在元朝的时候,蒲寿庚就被任命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直接成为了福建地区的海上霸主,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土豪。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憎恨这个姓呢?其实朱元璋最恨的是墙头草,而蒲寿庚可以说是墙头草的最典型的例子了。所以在朱元璋登基以后,全力打压姓蒲的人,只要是姓蒲的人,男为奴女为娼,永世不得翻身,导致这个姓的人迫不得已改姓。XLW

沈万三,本名沈富,俗称万三,是今天的浙江湖州人,沈万三通过从事对外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迅速变成了资产过亿的超级大富豪,在江浙一带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以至于有人传说他家有一只聚宝盆,不管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会有珍宝。

传说,明朝的建立也有沈万三的功劳。想当年,他帮朱元璋修筑了南京城,他还毛遂自荐的为朱元璋出资犒赏三军,但是这却触及到了朱元璋的逆鳞,以为沈万三在向他炫富,同时他还以为沈万三有谋反之心。于是朱元璋准备将他斩首示众。


朱元璋最恨的姓氏,男为奴女为娼,永世不翻身

沈万三之所以被朱元璋惦记上并[shā]害,还是因为沈万三触怒了朱元璋的核心利益。

第一: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盘踞在近江苏东部,浙江大部的私盐贩子张士诚,张士诚政权依靠的就是当时像沈万三一样的江浙财团,地主的支持。

因此,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以后,怀着对江浙财团,地主的积怨,对这批人征收了很高的赋税,而沈万三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开始修建南京城墙,或许是出于讨好朱元璋的目的,沈万三提出,自己愿意出百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这直接触怒了朱元璋。

要知道古代社会,军队是一个帝国的根本,沈万三如此行为,无疑有收买军队的意味。这直接威胁了朱元璋的皇权。

第三:朱元璋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小农经济社会,这和朱元璋早期经历分不开的。朱元璋出身农民,早期给地主刘德放牛,受尽了地主的欺负,从小就对地主怀有刻骨的仇恨。尤其仇恨那些大地主,在他眼里,这些人都是些为富不仁之辈。理应收到诛[shā]。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沈万三巨额的财富,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吸引,抄家之时,朱元璋正在四处征战,军费开支庞大,抄沈万三的家正好可以解决军费问题。可以说,沈万三巨额的财富不仅没有帮助他,反而给他带来了[shā]生之祸。

“鲁至无礼,其妃当凌迟处死!这等泼东西,一日着内官召回来,凌迟了!”

一般民家,公公老头儿骂儿媳,怎么都要顾及口德,不可骂得太狠。没有像朱元璋这样做公公的,开口闭口要把媳妇凌迟了,古今中外,他应该是第一人吧!

这位鲁王妃不是别人,乃是信国公汤和之女,并不是随便一条母狗,可以碎砍了下锅的。

鲁王小两口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事,令老父如此发怒?

原来朱元璋据线报,鲁王俩口儿在封地兖州,经常将民间十岁、七八岁大的小孩儿留在宫中玩耍,三五日才放出来(莫非年纪不大的鲁王有虐童癖?),有的则干脆不放,擅自阉为火者(即阉人),令一境人民怨怒。

说到这,朱元璋又骂一句:“此夫妻二人,死不可逃!”

不单百姓民人之家,就是军人家的小孩,也常受害。吓得孩子们见到鲁王府的火者,都如老鼠钻地缝一样,齐刷刷藏入床下,不敢则声。

“如此教人难过!”朱元璋忍不住又骂。“这夫妻两个,死罪绝不可逃,合当凌迟信国公女。”

容我说一句,元璋兄:做公公的,岂可这样偏心?如果要怪,当先怪自己的儿子,小两口一起做下的坏事,如何只把儿媳妇来凌迟?

当然,废人、凌迟人,是朱元璋的口头禅,说惯了的,他并不真心要治儿子的罪。儿子肯定是不治的,儿媳则说不准,如秦王次妃邓氏,是勋臣邓愈之女,不也被公公吓得挂了梁?汤和之女被公公三番五次拿凌迟来吓,我想多半也是趁早自吊而亡。

祖坟风水一直是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话题,许多将相王侯尤为看重,而朱元璋的祖坟,就更特殊了,并且在与陈友谅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为朱元璋把他的祖先葬到了水里......


朱元璋最恨的姓氏,男为奴女为娼,永世不翻身

水底古墓之谜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 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都成了风水宝地了,何以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 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 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滔滔洪水? 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明弘治七年(公元 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多好的理论,省钱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争面折中很能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

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在实践中被“检验”得头破血流,照理应当重新检点,这时如果改弦更张,为时未晚。可惜这时候,治水方略已不再是为了治理水患了,而是成了庭争的工具,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凛然不让侵犯的武器,为此他不仅革除了反对意见的阻挠,而且甚至编造谎言,说祖陵“松柏之郁茂,护沙之如故”。就是到了万历二十年仍然上疏坚持自己的主张,把分流之议列为病议,痛加指陈。而这时淮泗一带水患濒仍,早已成不争的事实。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灵,在水中煎熬着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潘季驯这样的大臣作出几乎是不臣的胡作非为?祖宗埋到地下后无声无息,不言不语,忍气吞声,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也注定了后人像哀六国哀阿房宫一样去浩叹它的沉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