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他们为何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_四大边塞诗人分别是

时间:2024-08-25访问:7来源:历史铺

众所周知,边塞诗便是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而边塞诗人就是古时候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他们多喜欢在诗中描写边疆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边关战争和戍边将士们的军旅生活。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他们为何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中国历史上擅诗词歌赋的文雅之士数不胜数,在这其中,描写过边关风貌的也不胜枚举,而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这四位诗人能在他们中脱颖而出,被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不仅是因为他们创作的边塞诗数量胜过他人,更因为他们的作品饱含诗人独特的情感。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他们为何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高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他的边塞诗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他在诗中歌颂了边关战士们守卫祖国的英勇豪情,同时也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借以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揭露了一些藏在表面之下的腐朽,部分将领以官职之便行骄奢淫逸之事,诗中表达了他对这些事情的痛恨,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之情。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他们为何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诗七言绝句为主,他擅长写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往往采用短小的绝句来抒征战在外的军人的种种情思。比如《从军行七首》中他写边关将士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又有“已报生擒吐谷浑”的胜利的喜悦。他的笔下,将士们既有上战场杀敌时的英勇,又有思念家乡情人的一线柔情,含蓄深沉的笔墨常常令人动容。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他们为何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岑参因为曾经有出塞的经历,他本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身的感受他的边塞诗也尤为出色,雄伟壮阔的景象和宏大的场景是他诗中常有的景物,他将边境的辽阔,将将士们雄浑奔放的豪迈气魄完美展现在读者眼前,比如《送人赴安西中意气风发的长安征人再比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不畏风霜,策马扬鞭的宇文判官亦或是题铁门关楼中虽身份低微,但坚强无比的守关小吏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跃然于纸上,无不令人动容。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他们为何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王之涣留给后世的诗不多,仅有六首,却每首都是经典他尤其擅长五言诗,他的笔下,边塞之景或波澜壮阔,或悲凉凄苦。据说他并未经历过边塞生活,却能用寥寥几笔就将边塞的壮阔景象描写得极震撼人心。在《登鹳雀楼》中他满怀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凉州词二首》中他又以塞外荒寒壮阔的背景,表达证人久戍边关,思念家乡之情。王之涣擅长以特殊视角描写边塞景象,他的诗中自然而然就露出一股慷概豪迈之情。

 

这四位边塞诗人所写的景,所述的情,都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是边塞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这些边塞诗不仅宏伟壮丽令人心神为之震撼,更因怀有真挚的情感而能引起后世共鸣,让人读起来就仿佛回到了古时的沙场,去亲眼见识当时的塞外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