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9来源:历史铺
相传,南朝梁元帝萧绎从小便喜好读书,他曾与幕僚谈天说地,旁征引博,四处用典,赢得满堂喝彩。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样书读万卷、满腹经纶的萧绎登基为帝后,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萧绎仅仅当了两年皇帝,就落得一个国破身亡的下场。据说他在兵败前夜命人将他一生珍藏的十四万卷古今图书烧了个精光,还愤然道:“我书读万卷,还落得如此下场,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梁元帝的经历令人唏嘘,他死后一千多年,王夫之发表了对他的看法:读书读得多不是他失败的原因,然而读书却只喜欢空道理,没有想到实际的用处才会让人真的“越读越蠢”。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萧绎是这样评价的:“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其实很好理解,萧绎的失败不能简单归结于读书,但也不能说与读书无关。
世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但它只能作为传播知识的工具,而怎样使用书中学来的知识,还是要取决于人。显然,学来的知识不会好好使用,那就是人的问题了。可惜梁元帝一生都没有悟出这个道理。
读书读得好不好不应该看读书的量,而应该有具体的目标。王夫之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制定了方向再读书才会有大益处。漫无目的的“胡吃海塞”只会让人徒有其表,整日夸夸其谈,然而真到了该用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办了。
关于到底应该怎么读书,王夫之也早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领会书的精神实质,以确立修己治人之本;考察书中隐藏的意义,以达到精通事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读书,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通达与否,在于心领神会。
(趣说历史网:www.qushuol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