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7来源:历史铺
近日,我国多地降雨量骤增,暴雨或特大暴雨造成街道积水,有的地区积水已经淹到了二楼。最近还有一个报道称一女子发现家中的马桶变成了喷泉。但是因为街道积水,这个问题暂时也得不到解决。暴雨导致的积水给我们的生活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那古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街道积水问题吗?跟着趣说历史小编来看看吧。
图源网络
在唐朝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三月份,唐高宗李治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并差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送碑文给唐三藏法师。但是因为暴雨导致的街道积水影响了这次声势浩大的活动。唐朝长安连续下大雨的情况也比较常见,所以唐朝还是具备效果比较好的排水系统的。
隋唐长安城,是宇文恺在吸收汉魏都城建设经验基础上,“ 创制规模”,宇文恺在长安城的选址、设计方面,也遵循了管子的思想:离水源的距离既不会影响居民用水,也不易引发洪涝问题。
图源网络
宇文恺在规划长安城时,依据地势,采取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建筑布局,这样一来,雨水便会顺着地势往地处流去,间接性降低了出现城市水涝的可能性。长安的街道两旁也都专门修建了排水沟,并且在水沟的底部和沟壁都砌上了砖石,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明朝时期,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时,对京城的排水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各街俱有长沟”即每条胡同口都有排水的沟渠,既有明渠,也有暗渠。还修建了大明壕,又称河漕,俗称“大明沟”,即在北京城西半部开挖两条泄洪河。
图源网络
清朝时期,又对京城的排水沟渠、水关时有修葺,增设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贯东西的花市街明沟,由此加大了京城的排水力度。
在古代,特别是京城地区,房屋和人口都很密集,街道保持畅通不仅是满足日常生活出行的必要,更是保障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无论是火灾还是水灾都受到极大的重视。在古代还有专门负责疏通河道沟渠的官员,元代河道的日常管理主要由大都河道提举司负责。明代由五城兵马司负责每年疏通整理街道沟渠。这是古代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趣说历史网:www.qushuoli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