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15来源:历史铺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尔雅》,成书时期大约在汉朝之前,不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训诂,之后大约在公元30年-124年,汉朝的许慎编写《说文解字》,创立了六书理论,让《说文解字》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
许慎为什么要编篡这本字典呢?因为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的人已经很少能前代古文的,很多人面壁造字还到处炫耀,因为不懂古文字还对经典穿凿附会解释经义。错误地分析字形来理解文字的意义,甚至于在执行刑法时用字形来判断法律。因为不懂篆文和古籀文字,对经典的学术理解都是没有标准的,“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因此许慎出于拨乱反正的原因,他要撰写《说文解字》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许慎这一愤世嫉俗的言论也表明了当时文字形体混杂讹误的现象多么严重。《说文解字》撰写完成流传以后,对我国文字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隶书和楷书的演化也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利用《说文解字》当作规范、同一文字的工具。
例如在唐代《说文解字》就是学者的必修科目,开科取士《说文解字》也是考试内容之一。要想走仕途不懂《说文解字》那是万万不行的。
直到清末以来,随着“龙骨”的发现,兴起了甲骨文学。而研究甲骨文和金文如果没有《说文解字》作为桥梁,你就根本无法解释上面的文字
1190年,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考古学家翻译西夏文的依据。不过之前的字书都没有被叫做字典,真正被叫做字典的是《康熙字典》,1710年由清朝的张玉书等30人花了6年时间编撰的,所以也可以说我国最早的字典是《康熙字典》。
第一部双语字典《华英字典》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英字典》。《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里面甚至还能找到《红楼梦》、《论语》的例句。1844年卫三畏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香港出版一部两卷本的《英华字典》,是香港最早的双语字典。罗存德在1848年到香港传福音,于1853年成为香港的中国福音传道会的主要负责人。他曾编写过《英话文法小引》及《英华行箧便览》。
甲骨文字典,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大多数人都是不认识的,就算是很多甲骨文学者,穷极一生,也只能辨识出两千甲骨文,可见甲骨文辨识有多么困难,而甲骨文字典的出现,就让甲骨文与现在汉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轨。2010年12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王本兴所著的《甲骨文字典》,这本字典,让小学生都能够利用汉语拼音的索引来认识它们,可见甲骨文字典的出版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