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11来源:历史铺
金银可以用手掂量或是用嘴咬的方法来判断真假,那以纸为原材料的银票有甄别的方法吗?
我国银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白鹿皮币”,此币所使用的原材料为宫廷饲养的白鹿身上的皮。由于大汉王朝跟匈奴常年作战,导致财政亏空严重,才不得不使用白鹿皮绘制钱币。不过,“白鹿皮币”并未流通至市面,仅限于王公贵族之间转赠。
因此,“白鹿皮币”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银票”。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是我国北宋的“交子”,最初只是作为部分商人约定的一种存款凭证,后逐渐获得官府的认可,成为法定货币。“交子”便利了货币的流通,也大大促进了北宋经济的繁荣。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街头陆续有“银票店铺”出现。来往经商的商人可将身上的银钱存放至店铺,并将金额填写在楮纸券上,取款时提交小额的存放费即可。因此,早期的银票并非货币,而是商人存、取款的凭证。
后来,由于银票本身印有隐藏的记号,需要本人亲笔押字,几乎无仿造的可能。再加之银票店家以诚信为本,从不赊账,商人随到随取,这种种原因为银票赢得了民间广泛的信誉。因此,当发生大额交易时,商人直接利用“银票”来支付款项,省去了大量金银转交的麻烦。
自此,银票成了信用货币的一种形式。而后,银票铺户陆续印刷统一规格与面额的银票投放至市场,银票也拥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
银票的出现弥补了铸币的匮乏,在我国整个货币史、印刷史乃至版画史都具有重要意义。自银票在市面上流通起,几乎未被造假过,这是为何?
首先,古代银票一般用于大额交易,因此银票面值较大,只流通于商人、朝廷显贵等社会上层人物之间。在明朝,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千至一千五百文铜钱,一位普通平民仅需一两半的银子便可作为一整年的生活开销。由此可见,普通的老百姓或许一生都未接触过大面值的银票,因此根本见不到制作银票的范本。
此外,当时绝大多数百姓都是文盲,不仅无法掌握精妙复杂的银票制作技术,连字也不认识几个。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民间几乎没有印刷假银票的可能。
其次,古代银票所使用的原料纸极为罕见,且都为皇家专用。例如,宋朝使用的专用印钞纸为“川纸”,其原材料为楮皮,是柔性好、韧性强的高级材料。清朝使用的是高丽纸与白色台笺纸混合而成的材料,这两种材料都是民间禁止采购的。况且,质地坚韧的高丽纸需要从高丽进口,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渠道获取。
再者,古代朝廷针对“造假”的惩罚力度极为严苛。例如大明王朝就曾利用律法来杜绝造假现象,除了对制造假钞的人判处极刑外,还鼓励民间举报造假者,凡是告捕者可赏银二百五十两。
最后,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官方的防伪技术也越来越精进。历朝历代都有专属的防伪图案,朝廷会委派技艺精湛的技师在银票上绘制精美的图案,并在其中暗藏多处记号。此外,朝廷还会随时更换银票上的图案,每种图案仅在市面上流通一段时间。等到图谋不轨之人将图案上的细节摸透后,朝廷早已更换另一种图案。
另外,印刷银票的颜料也极为难得,所有的颜料皆是由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外行人根本无法掌握此项技术。值得一提的是,银票上还有一行密密麻麻的小字,这是由技法娴熟的微雕大师雕刻出来,再印制在银票上的。
如若不借助工具,寻常人根本无法看到这行字,哪怕看到了,也没有将其雕刻出来的能力,而民间拥有这项雕刻技术的匠人恐怕早被朝廷招募并了。到了清代,晋商使用了密押防伪技术,95年间更换了共三百套密押,期间从无出现冒领与造假现象。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密押与天书并无二异,几乎无人能破译或是伪造。而此技术至今仍被我国银行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