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文化何时产生_对联的起源

时间:2024-08-25访问:15来源:历史铺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也叫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春联源于“桃符”,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刻字,古时的人们挂在门上用来辟邪驱鬼。《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清代《燕京时岁记》上写着:“春联者,即桃符也。”

直到五代时期,书写神名的桃符有了春联的雏形。史书中记载,公元964年的除夕之夜,后蜀的君主孟昶在桃木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一副春联。宋朝时春联仍然叫作桃符,著名诗人王安石就有诗作:“千门万 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后,写春联被人们看作是文雅之事,逐渐在文人当中流传开来,春联甚至被当作-种礼品来相赠,而人们也从桃木板。上写春联演变为在纸上书写,即“春联纸”。因为桃木是红色的,红色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能够避邪,因此过年时的春联大多写在红色的纸上。

春联真正在民间盛行起来是在明朝,桃符在此时才被称为“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在位时,大力提倡春联,使得贴春联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到了清朝,春联已经成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春联还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流传到国外,- - 些国家也像中国一样,有了贴对联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