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访问:23来源:历史铺
马上有人反对说:“龙是个灵精动物,又最怕铁腥味,它根本不会上钩的。”有的后生哥提出:“我们青年人一起潜到水底用梭标刺它。”老人反对说:“水很深,是龙的天地,到了水里,人是无用武之地的。”有的中年人提出:“我们可以用石头把这个潭填了,这样就能把恶龙压死。”有人提出异议:“龙是会飞的,可能它没等你抛下几个石头,就起身飞走了,过了些时候它还会回来害人的。”帕昌坐在一边,静静地听完大家的议论,然后缓缓地说:“龙同鱼一样居住水中,它离不开寻食和呼吸,我们黎家人不是经常用藤葛果根来毒鱼吗?我们是不是也用这种办法把龙毒昏或毒死呢?”大家听后马上列举了十多种毒药,商议了做法,终于把这万恶的蟒蛇龙除掉,为黎族人民造了福。故事虽然是《擒龙》中的一节,但它却是一面反映真实的镜子,我们可从中找出黎族能动地认识事物和适应自然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像这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同自然威力作斗争的精神,在黎族民间故事《勇敢的帕拖》中也有充分的描述;而黎族民间故事《十兄弟》不仅是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而且还是黎族人民在用“智”方面比较完整的故事,这“智”便是主观能动性。国王无端就想除掉老大,十兄弟和他们的父亲便商量对策,智斗国王,最后,国王不但不敢为难十兄弟,而且还接受了“不准欺压百姓,免除纳贡”的条件。为什么国王败于十兄弟呢?
原因不只是因为十兄弟各有所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商对策,运用谋略,互相取长补短。像这样发挥意识能动性战胜困难的例子,在黎族的谚语、歌谣和民间故事中很多,这里不再列举。黎族人民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很显然,以上所述的发挥意识能动性,都不是随意的,而是黎族人民面对种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积极努力才最后寻求到了解决的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