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访问:23来源:历史铺
开沟引水,多数是在水源与田相平或高于田面的情况下采用。用竹筒引水的方法应用较少,多半是隔溪或沟的田,需水流架空而过才用。灌田一般是一年一次,即田踩好或犁耙好后,就灌入1~2寸深的水,接着插秧。直到收割前,为了便于收割,才将水全部排走。1949年以前,黎族地区除了一部分沙土田因瘦瘠施放一些草木灰和少量牛粪外,其余绝大部分的田不施肥。群众一般没有堆肥和积肥的习惯,肥料只有用日常烧火所积的草木灰和犁耙田时积聚的少量牛粪(因牛关在栏里养的时间很短,犁耙田之后即赶上山野放牧,隔数天才去看一次)。1949年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宣传教育下,才开始挖坑积肥,把飞机草这种分布颇丰的野生植物和谷壳堆存于坑内,待其腐烂后与牛粪混合作为基肥施用。当时,没有追肥的习惯。现在,除懂得施用农家肥外,普遍使用化肥,也知道追肥的方法。在黎族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过去主要有:籼米3种,糯米3种,分红、白两种颜色。在生产方面还有一些禁忌,在黎族地区每逢“龙”、“虫”、“兔”日则不犁田耙田;遇有丧事,则同祖公三代内的亲属七天不下田、不劳动。
为了防备鸟兽对庄稼的侵害,黎族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办法。防鸟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竹筒做成梆子,另以竹笋壳系一根短棍于梆子上方,使短棍恰好与筒接触,然后以一根长木或竹插于稻田中央,风吹竹壳摇动,则连动短棍不断敲打梆子,梆子随之发出“呵、呵”的声音;另一种是拿枪守护,见大鸟来则用枪打,小鸟来则大声驱赶,令其飞走。防备野兽,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日夜去看守,这种看守兼有打猎的性质;另一种就是设陷阱、下套子,将野兽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