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访问:15来源:历史铺
青海孟达地区古称河关地,自古以来,是甘青交通要冲,从元代开始,生活在孟达地区的撒拉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开发林地,利用当地自然林木土石资源,同时,与周边藏、汉、回、土、保安等民族交往,集结丰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创造了篱笆楼建筑。因此,篱笆楼不仅记载着不同时代的建筑特征,也是撒拉族建筑风格的历史记忆,同时积淀着多民族的文化现象,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的古建筑。篱笆木楼通常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篱笆木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墙体中间为空。房子的门窗和柱子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楼房,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减轻楼体重量,同时,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撒拉族的篱笆楼设计,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具特色。这一时期,撒拉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当时,建房讲究牢固、美观、经济、变通,突出防风、防震、适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选用精良的松类木材。这一时期,孟达有不少人家,以“当家子”(兄弟组织)“孔木散”(家族组织)为社会基层组织,相继修建篱笆楼建筑群,全村形成了台子巷、上庄巷、衙门巷、牦牛巷等8大巷区,道巷两侧楼楼相对,高低不平,千姿百态,十分壮观。
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明清以来分布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孟达、大庄、旱平、塔撒坡、木厂等村落,以及甘肃省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关门村一带。撒拉族人修建的篱笆楼,吸收了汉、藏以及伊斯兰文化,可以说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撒拉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同时,这种独具特色的篱笆楼建筑丰富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