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明朝的历史还是有很多的,毕竟在开创明朝以来,300多年经历了各种变化。有盛世,有衰败。那么在这么长时间以来,还是有很多大臣陪伴着明朝的成长,以及
陈潢(1637-1688),字天一,一作天裔,号省斋,秀水(今嘉兴)人,一说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清朝治河名臣。著有《河防述言》、《河防摘要》。青年时代好读农田水利之书,曾到宁夏河套地区进
青史编名在箧中,故林遗庙揖仁风。还将文字如颜色,暂下蒲车为鲁公。...
说起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真的是能隐忍,善谋略,将曹魏的江山收入囊中,最终三国归晋。可能是因为这三个人太出众,好像用光了司马家所有的智商,导致他们的后代远不及他们
在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明朝以来,在这300多年里明朝经过许多沧桑和巨变,社会盛衰,有蒸蒸日上的繁华盛世,也有危急存亡的多事之秋,在这座王朝的大厦从建立到坍塌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
清朝末年,风雨飘摇。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在这个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出现了一批忠志之士,挽大厦于将推,他们就是晚晴中兴四大名臣。在他们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大力发展国家经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
其实,头些年几任刺史,其中也有原来素称“廉士”的,也都无一例外地满载而归。朝廷决定派吴隐之去广州做刺史,目的就是希望他到那里去树立新的形象,改变过去岭南历任刺史多贪污受贿以饱私囊的弊端。
张志淳(1457~1538),明代文人,字进之,号南园,云南保山隆阳人,世称张侍郎。明代中期名臣、名士。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正德中为南京户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正直,因抵制宦官刘瑾等奸党舞弊乱政,刘瑾奸党在朝廷专权后遭报复诬陷被
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之后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第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在任上尽可能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回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
周忱(chén)(1381年—1453年),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明朝前期名臣,以善理财知名。永乐二年(1404年),周忱登进士第,补翰林院庶吉士。翌年进学文渊阁,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洪熙元年(1425年),迁越府长史。宣德五年(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并召集溃败的士兵坚守济南,击退燕王朱棣,在朱棣夺位后
辫子戏坑人不浅,同时也制造了不少历史误区,以至于现在还有人梗着脖子说:“明朝无名臣,清朝无贪官。”说清朝无贪官,不但和珅无言以对,就连刘墉纪晓岚也会捂着嘴偷笑:“和珅不是贪官,他是贪奴,但我们却真的差点因为贪渎而掉了脑袋,如果清朝无贪官,我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他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湖湘大地。他在家乡拉起了一支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
一、科考得意,入翰林院 曾国藩(18111872),号伯涵,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一农民家庭,父亲曾麟书,于道光十二年(1821)考取秀才,仅早于曾国藩一年。曾国藩6岁从师入学,14岁应童子试,先后考了7次,到23岁才成为生员(秀才),
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温峤是华夏文明衣冠南渡的股肱之臣。他依靠才华胆识与人格魅力,联合力量,对抗地方军阀,消除战乱,两度拯救南京于水火,成为“保皇派”里最闪亮的政治明星。另一面,他说话犀利,也不在乎“文
袁昶(1846—1900年),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太常寺卿等职。光绪二十六年因反对清廷与八国联军开战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
中国古代人物,最聪明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刘伯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二人能掐会算,前推八百年,后算八百载。 不过这两个人又有所不同,一个是刘备的军师,被刘备奉为上宾,后来做了丞相;一个是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帮助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不过两个人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