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 七七事变简介,卢沟桥七七事变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演习,随后故意制造矛盾向中国守军开枪又炮轰宛平城,这就是卢沟桥七七事变的起因。之后就爆发了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

  • 七七事变两个月前外交纠纷:青岛税警事件

    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75周年,但很少中国人知道,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已经在青岛制造了一场巨大的外交危机—青岛税警团事件。日本在华北挑起争端的首选地点是中国驻军极少、属于日本势力范围的青岛。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五团团长丘之纪在

  • “七七事变”后一位殉国的老人

    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义宁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

  • 七七事变29军南苑战败 佟麟阁赵登禹死于汉奸出卖

    此时南苑的守军,包括37师一部(这里本来是38师的防地,后转交37师)、佟麟阁副军长率领的军部机关人员和军官教育团、特务旅孙玉田部两个团、骑9师郑大章部的一个骑兵团,还有一二九运动之后,热血学生组成的一个学兵团(还没有发枪)。

  • 历史科普: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在后人的通常印象中,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九一八是日本侵略中国局部东北的开始。似乎没什么大不同。 然而,就两场事变的主谋与发生对比,却可以说是有着大不同。 ​ 一、

  • 论七七事变时期日本的“不扩大方针”

    关于日本政府在卢沟桥事件时期采取的“不扩大方针”,日本学界在20余年前有过大量研究,由于当时日本外务省档案等大量原始史料尚未公开等原因,其研究存在很多缺陷。中国学界在1980年代就日本学界的研究展开了

  • 历史的误读“七七事变”发生在7月8日

    “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是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1937年7月7日只是全面抗日战争的纪念日,其实,战斗的

  •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

    蒋介石在七七事变后的决策过程,在相当多研究抗日战争的论文论著中均有叙述和研究。围绕着蒋介石及国民政府事变后在和战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以及事变后由北到南的军事战略的变动,海内外学者间也有过很多讨论。迄今为止,人们不仅在过去长期存在争议的七七事变

  •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培训军官:每人每餐限量一碗饭

    蒋介石本是办军校出的乱世枭雄,深知学校这一特殊的培植亲信方式的深远意义。为了培养高级军官,蒋介石于1933年在南昌开办军官训练团。1935年移驻庐山,成为着名的庐山暑期训练团。训练团的任务是训练部队中高级军官,蒋介石亲任团长,具体事务由陈诚

  • “现地解决”:七七事变期间日本侵占华北的三步走策略

      内容提要:“现地解决”是七七事变期间日军夺取平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策略手段。在日本眼中,“现地”在1937年7月7日至7月11日指永定河左岸,7月11日至7月19日指北平,7月19日至7月27日指保定以南,随即强调“凡维持‘满洲’治安

  • 历史的误读“七七事变”发生在7月8日

    2023-06-16“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是中华民族全面<br > <br > 抗日<br > <br &g

  • 七七事变前,如果蒋介石背信弃义继续打内战,红军能挡得住吗?

    2023-09-14到七七事变的时候,如果蒋介石不顾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还要继续围剿红军,结果不是红军能不能生存下来,而是蒋介石的位置还能不能坐稳都要成问题了。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

  • “现地解决”:七七事变期间日本侵占华北的三步走策略

    2023-06-16  内容提要:“现地解决”是七七事变期间日军夺取平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策略手段。在日本眼中,“现地”在1937年7月7日至7月11日指永定河左

  •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培训军官:每人每餐限量一碗饭

    2023-06-16  庐山盛夏暑期训练团开学典礼上的雄壮歌声  这天,在南中国的庐山,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举行。  蒋介石本是办军校出的乱世枭雄,深知学校这一

  •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

    2023-06-16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amp;#8221;一寸山河一寸血&amp;#8221;,号召全民抗战  蒋介石在七七事变后的决策过程,在相当多

  • 论七七事变时期日本的“不扩大方针”

    2023-06-16日军进入宛平城  关于日本政府在卢沟桥事件时期采取的“不扩大方针”,日本学界在20余年前有过大量研究,由于当时日本外务省档案等大量原始史

  • “七七事变”后一位殉国的老人

    2023-06-16  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义宁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

  • 中国百年抗战史, 七七事变84周年,但中国抗日却是百年

    百年抗日,百年屈辱中国人习惯说的&ldquo;抗战八年&rdquo;,即时限从1937年至1945年。细察中日近代历史,日本天皇只是在1894年即甲午年正式同中国宣过战,此后直至日本投降,日本再无对华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