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莲·格妮(Evelyn Glennie)是音乐史上首位全职敲击乐独奏家。她曾与不同界别的乐人合作演出,像流行乐的比约、波比&middo
作者:姜和朝鲜族大锣,是朝鲜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尤为盛行。大锣铜制,锣面平坦无脐,近边部呈坡形,锣边较窄并向背
作者:姜和大金,又称大铜锣。满族、朝鲜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清代已在宫廷和民间较为流行,是清代宫廷御
作者:姜和小金,又称小铜锣。满族、朝鲜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尤为盛行。清代已在宫廷和民间流行,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卤
作者:姜和宁宁,又称丁丁、灵灵切、五叮、五(钅星)、板兰,是壮族、仡佬族敲击体鸣乐器。宁宁以其发音之谐音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德保、隆林、田东、靖西、
作者:姜和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黎语称朗。流行于海南省东方、保亭、白沙、乐东等地。在海南岛的黎母岭和五指山下,在昌江和万泉河畔,居住
作者:姜和蛙锣,黎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各地,尤以乐东、保亭等地最为盛行。青铜铸造而成。形似盘状,又似器盖。锣面平坦或稍带弧度,锣面中心有较大平脐,大脐中
作者:姜和烟盒,是彝族、哈尼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红河、蒙自和金平等地。居住在云南红河地区的彝族、哈尼族人民,喜欢吸
作者:姜和冬子锣,又称小钩锣。土家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响铜制成,形似盘状,锣
作者:姜和铜磬,壮、苗、瑶、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和桂西南各地。仰钵体,用铜铸造而成,外形似锅,口大、底小而圆。磬高9厘米,磬口直径14厘
作者:姜和八音锣,又称碗锣。是壮、侗、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因其多用于八音乐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碗而称碗锣。壮语称亮,侗语称斯依锣。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壮族自
作者:姜和土锣,壮、侗、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壮语称阿腊,侗语称拉。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南路壮语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地和湘、黔、桂毗邻地区的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