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陈寅恪学术讲座启动 邀国际知名学者主讲"><head ><bod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3 align=c
吴江:陈寅恪今天当得了教授吗?"><head ><bod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3 align=center bo
回忆父亲陈寅恪 目盲后仍倾心学术不假借助手"><head ><bod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3 align=cen
陈寅恪苦读,巧读;用心读,动笔读。他读书,有圈点,有校勘,有批语,眉批或行间批。梁慧皎《高僧传》(初集)是他批校最多的书,其批校字迹之细小几如毫发之难于辨识。蒋天枢在《陈寅恪读书札记弁言》一文中说:“先生生平读书,用思之
1965年,陈寅恪在回忆录《寒柳堂记梦稿》中感慨自己的家世:“吾家素寒贱,先祖始入邑庠,故寅恪非姚逃虚所谓读书种子者。”谦称自己非世代簪缨子弟,辞谢友朋安在他头上的“读书种子&am
现在看来,陈寅恪最终未去李庄而改留成都,后来又选择清华而放弃史语所,至少包含了对傅斯年有所避忌的因素。
从学术界走向公众,陈寅恪不再仅仅是一名中古史学者,更加成为一名倡导“独立精神,自由意志”的公共知识分子,人们对于他的热情也从读其文集转向关于他的周边及八卦。既有出版界的炒作,又有传媒的宣传,对于陈寅恪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界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提并论的黄金时代,尽管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很多,但这与那些大师们的举贤荐能也是有关系的。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的国学大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学问精深,一生追求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恪守自己的清高和骨气。 对陈寅恪而言,有时精神的伟岸,却是从最卑微的下跪开始。 1927年6月2日,清华国学院导师
2023-07-31严耕望在《史学答问·史学二陈》中,将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和钱穆称为民国史学四大家,后世学术界大体沿袭了这个说法。至于这四位史家的学术贡献,严耕望的书中已经大体言
2023-09-29 陈寅恪认为中国原始道教起源于后汉的五斗米道或天师道,这是不确切的。“道”作为哲学的概念,起源于“天道”,即天体运行的轨道。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直接和密切的
2023-06-16陈寅恪是中国近代的国学大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学问精深,一生追求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恪守自己的
2023-06-16陈寅恪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界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提并论的黄金时代,尽管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很多,但这与那些大师们的举贤荐能也是有关系的。国
2023-06-16 1969年陈寅恪与夫人死于中山大学,次年台湾即举行了追思会,主持者俞大维正是陈寅恪的表弟兼同学。十年后,陈寅恪文集由蒋天枢整理出版。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