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成语典故都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如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典故,就和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存在直接的关系。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没想到
2023-06-16
2023-06-16 鸡鸣狗盗,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成语故事源自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学鸡啼叫,骗开城门”。后多用作贬义,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
战国时期,七雄逐鹿,各国之间会有不同的矛盾和间隙,而在此时,外交人才是最不可或缺的。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由于这些故事富有哲理,人们口语相传,最后就变成了有历史真实故事的成语
鸡鸣狗盗:孟尝君与他的门客们分享: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鸡鸣狗盗”便是一则充满智慧与趣味的典故。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孟尝君与其门客之间的一段轶事。那么,“鸡鸣狗盗”究竟是谁的故事呢?让我们一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门下养食客三千。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召他入秦,想委以重任,但秦国一些臣僚进言说孟尝君终究是齐国人,会想着齐国利益而对秦国不利,不可重用他,但是又不能放走他,他回到齐国后会为齐国出力,照样不利
据说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