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访问:8来源:历史铺
摘要:我国城市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遗址均具有多方面的保护价值,但保护却存在多种阻力和误识;须在思想上、制度上来一个“保护复兴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城市历史文化为人类做出新的划时代的贡献。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是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储存着的能源。城市历史文化是财富,而不是包袱。“保护”适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些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关键词: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广州十三行;“保护复兴运动”
Abstract: There is great significant and valu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remains of different types in Chinese cities. But the obstacles and misunderstanding.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campaign is needed vital in ideological and systematical. Promoting Chinese cities history and culture will contribute great to the new era of the human.
Key words: China; cities history and culture; Guangzhou ShiSanHang; “the protection renaissance campaign”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发展城市建设,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已成了一个突出的、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保护,其后才是利用和发展。
一、 从广州十三行遗址的“保护”说起
十三行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半官半商性质的、国家直接操纵的“一口通商”对外贸易组织。它预示着国际资本主义经济贸易越来越深刻地影响闭关锁国的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存活了近160年的十三行也记载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制度和特殊的战争背景,构筑了一个对国内政治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特区和对世界文明有贡献的国际舞台,在迎接中国近代社会的体制演变中,无疑具有某种划时代的作用。
十三行时期(1685—1842年)所形成的城市街区、码头、仓库、商馆、驿站、洋行、公行、园林、寺庙、会馆、工场、税口、炮台、海关、村镇……曾是“中国第一商埠”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极”,对此后长期的城市建设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广州千年商都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商贸旅游难得的文化资源和空间环境。
最近,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均已明确批示:成立“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十三行”这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背景、历史经验教训,亦即十三行历史文化及其同国际社会的复杂关系开展学术研究,以此同国际上的“十三行”学者进行交流,共同探索内涵其中的社会、文化、经济规律,有利于当今世界多方面的合作共赢。
二、“保护”=增强民族自信力
国家名城第12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通过的《肇庆宣言》指出,历史文化是名城的生命基因和灵魂,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保护名城历史根基、传承历史脉络、延续历史特色,统筹、协调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适合人类生存状态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英国文物学会曾统计:20世纪70年代的旧城改造所破坏的文物性建筑比二战时还多;我国20世纪90年代损失的文物性建筑比例可能更大,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逐渐消失。就这种情况,我们生活得好吗?对于快节奏中的人们,保护传统文化与环境多样性,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有必要走进自己身边的历史,体味自己的历史,生活得有滋有味[4]。种文化都需要保护与创新,要有改文化是无辜的。每一变被动地位的能力。其要点就是恢复传统文化的活力,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使之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高级文明。建筑设计一味崇拜外国,一味贬斥中国,正如英国学者布尔克在《法国革命的反思录》中指出:“一个国家若没有改变的能力,也就没有保守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它将不免冒着一种危险:即失去其体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1]。中国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十三行”末期就演绎了一曲类似这样的悲喜剧。
三、 “保护” = 施展城市的魅力
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个性的美学本质积淀。“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正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城市的魅力所在”(汪光焘语,2005)。固有的或不起眼儿的一些东西,有时正是需要我们认知与保护的城市历史文化,有些还是失之不再的“无价之宝”。
瑞典地方政府以及地区协会国际发展署的代表迪克留斯先生访问中国时特别提到:有些瑞典居民自行建造的、规范性不那么好的历史建筑,加上窄得无法通车的街区道路,甚至外观也不符合今天的标准,瑞典政府仍然努力保护这些有个性的建筑及其外观。因为魅力在于个性,而正是因为这些历史遗存,才使我们的城市显得有历史感和文化深度。广州名城某些历史街区的特色民居同样大有保护价值。正如《苏州宣言》(1998)指出,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速转变的急流中,唯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各自城市的身份和城市的文化归属.如何把他们保护好,使它们继续长存下去,已成为城市整体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
历史文化名城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构筑物、历史街区、老字号店、名人故居等等。这些要素对人的视觉冲击最强烈,所体现出的个性特色最具效果。时间越往前推,各地城市的风格特征区别就越大,地域性就越明显,与当地的气候生态环境越是相宜,与人民的情结也越深。所以,遗存反映出过去的城市形象各有特色、历史人文各有千秋。“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特征”[2]。
四、 “保护” = 潜在的发展动力
其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保护区(含风景名胜保护区)、历史街区(地段),也是一种宝贵的“发展要素”。
悉尼市有一栋百年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厄运,一位马来西亚商人,投入了在很多人看来很不值得的一大笔金钱,将其修复,并从印度买来一座英女王维多利亚的塑像来进行装饰。如今,这座建筑成为悉尼的一道美丽的景观(见《名城报》2005-11-11.刘涛前沿报告)。
在奥地利,保护老城风貌,意味着开发重要的旅游资源。最近一项调查表明,维也纳人自豪的不仅是音乐,而且还有保护完好的老城。老城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维也纳已为大约一万座历史建筑设立了118个保护区,市政府甚至将市民所交纳的广播电视税的10%也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相比我们的做法,差距就太大了。
在新西兰立有文化遗产保护法令:凡是历史街区和建筑,全部在这个法令的保护之下。新西兰人特别重视保护历史建筑的外部风貌和环境,即使是老建筑,也会竭尽全力地把它的正面整体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