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22来源:历史铺
袁枚是清代较有影响的大诗人,因他居于小仓山的随园,又被人称为随园先生。他为人放诞风流,与旧礼教很不相容,故而在当时,并不是很受世俗的欢迎。
而袁妆对鄙俗之辈也是深恶痛绝的。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即乞病辞官,隐居随园,希望能同污秽的官场一刀两断。 其后,虽然曾返回官场,但终因与官场中人气味不相投合而彻底地辞官归隐。
袁枚做诗别具一种清新灵巧的风格,特别是他主张做诗要独抒性情,写出赤子之心,给清代中叶充满考据和模拟风气的诗坛注人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当时的文坛,还有一些像袁枚一样厌恶枯燥刻板的生活、追求人生真性情诗人,惺惺相惜,他们之间也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袁枚与蒋士铨之间便有一段难得的诗缘。
蒋士铨是清代中叶的戏曲家和文学家,同袁枚一样,也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他们的相识与相交都可说是得缘于诗。
乾隆十七年,三十七岁的袁枚,在隐居三年之后,迫于生活和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再次离乡,返回官场。可是,到任不久,便得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因为远在陕西,他竟来不及回家奔丧,袁枚不禁对这次复出的举动深为懊悔。第二次的仕途生涯,使他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更深的认识,因而,他下定决心彻底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袁枚回乡后,心情并不是很好。虽然有一种隐居的恬淡平静,但是,年轻时“兼济天下”的理想却就此画上了句号。他想出去走走,排遣一下心中的郁闷。
一天 ,袁枚偶然听到了宏济寺的钟声,便信步来到了这里。那一天,来宏济寺烧香拜佛的人很多,寺院要比往常显得热闹得多。他避开人流,向后面走去。那里几乎没有什么人,走在空空落落的佛家圣殿里,袁枚的心中不觉有几分失落。他随意地走着,偶尔也看一看周围的景致。突然间,他发现佛寺的墙壁上有一些文字,急忙走过去看,原来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连接袁枚和蒋士铨之间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