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历史人物科普:为何对王安石的褒贬不一?

时间:2024-07-17访问:7来源:历史铺

王安石的改革从启动便步履维艰,外,有朝中保守势力所反对。内有改革派的分歧。而且起到最关键推动作用的宋神宗,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皇帝,他虽有“富国强兵”的想法,但是涉及到具体改革过程中,态度却左右摇摆,使得王安石注定了在改革的过程中承受到远超商鞅改革时期的政治阻力。

  当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时,也同时将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虽然也认为当时朝廷国库空虚,经费超支,是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他开出的“药方”是节流。他说:“国用所以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他的看法很有道理,所以,宋神宗听完后,很是赞同,第二天,就设置了“裁减局”,任命司马光为长官,对于国家经费的开支进行改革。但是这时,司马光却并没有承担这项工作。而是以正在纂修《资治通鉴》的理由,辞而不就。其实司马光在给宋神宗的建议里就说过,这样的改革“非愚臣一朝一夕所能裁减”,这实际就等于说,他办不到。

  熙宁元年的八月,宋神宗召见司马光和王安石讨论国政,谈到理财时,司马光与王安石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王安石提出“国用不足”,关键不仅仅在节流,更主要是因为“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并且提出“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反驳,这种善于理财的做法,其实只不过是被修饰的搜刮民财。天下万物所产生的的财富只有那么多,不在民户手中,则必然在国家的国库之中。不增加民间赋税,而能使国家经费富裕,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欺世之谈。

  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争论,让宋神宗本来还在摇摆的改革态度立即转变,决定开始推行王安石的变法。其实,就事论事,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分歧并不是特别严重。司马光的节流,其实并不影响王安石的理财带来的开源。二者如果适当配合,完全可以产生极大的效益。但是,官场自古以来,一旦陷入党争,就很难用理性来调和,最后只会走向无谓的斗争,从而导致两败俱伤的结局。

  当王安石大刀阔斧的进行推行并营裁减军队,以节流办法缓解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反对王安石的司马光,却给皇帝上奏章,大力反对。他说,这会导致“诸军之内,沙汰太多,必恐人情惶恐,大致愁怨”,所以,“故臣愿朝廷更当深思熟议,未遽下此诏也。”这已经不是国事之争,分明是意气之争、朋党之争了。

  同时,王安石内部改革派也在分裂。曾经一直支持改革的苏辙,力主改革“三冗”问题,即:“冗吏、冗兵、冗费”,但是看到,王安石主张理财为治国先务与自己倡导的建议截然不同后,苏辙退出了改革派的行列,反而倒向了反对改革的保守派阵营,这对于王安石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其实,王安石具体的改革步骤里,除了主要倡导理财,也在改革“三冗”问题。在理财之中发展生产,增加百姓的信心,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最后所有问题,在改革的进程中一一化解。可是,保守派的官员,除了党争的对抗,还有其个人利益在改革中不保的反抗,以至于王安石提出改革,已经不再为理性探讨的范围之内,遑论其对与错的判断。

  虽然王安石对于社会的反对意见,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对抗,但是,随着背后最大的支持力量——宋神宗的态度摇摆,愈来愈受到挑战。甚至连交趾军为了正当化自己的入侵,也打出了发对王安石改革的口号。熙宁八年,交趾军进攻广南西路的万古寨,十一月,正式出兵攻击宋朝。号称八万军队,水陆并发,于同月下旬攻占了现在的广西钦州,广西合浦。陆路攻占了广西崇左、广西宁明,十二月,交趾军进攻邕州,也就是现在广西南宁。邕州知州苏缄率领城中的二千八百人军队固守待援。交趾军队每到一处,便张榜宣称:“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简直是后来越南侵略柬埔寨的翻版。

  交趾军队这种直接干预宋朝内政的做法,尤其让王安石愤怒。朝廷派遣赵卨为统、燕达为副帅,率军南下抗击交趾入侵军。王安石亲自撰写了《讨交趾敕榜》。宋朝组建了南征军开始讨伐交趾军队。但是没等到援军来到,邕州便已经失陷,知州苏缄战败自杀。熙宁九年的八月南征军到达桂林,随即收复失地,交趾战败退却。十二月初,南征军攻占了越南的同登,到了十二月中旬,南征军已经进入交趾首都交州,距今天的越南河内只有三十里了。十二月下旬,交趾称臣割地求和。这一场持续了一年的战争,虽然以宋军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北方军队不适应南方气候,宋军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在交趾战争的胜利的前两月,王安石已经被罢免相位。

  这一次的罢相是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最后一次露面。接着他辞去江宁府的官职,退休江宁,一直到去世。其后,随着宋神宗的去世,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此烟消云散。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除了宋神宗优柔寡断、左右摇摆,遇到保守势力反对,便立即退让;为了缓和朝廷内部的纷争,只得阉割其中抑制豪强的内容,结果使得王安石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动则得咎,难以实现自己的想法。也有朝廷的官员只看派系,不问是非的党争,让王安石改革处处受到牵制。但是,即便在如此多的困难之下,经过一些列的变法,宋朝的税赋相比未改革之前有大幅度的增长。按照《宋史》记载,不仅宋朝土地面积扩大,而且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铜、铅、锡的产量为唐朝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军队的马匹供应更是大幅度的增长,在改革前,如果一次调拨六千匹马,需要蓄养的时间差不多要二十年,而改革后,只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不过,对于他的评价,不仅当时,在后世观点中,也一直有分歧,有人批评他是个说大话的人,不符合实际;也有人说他是个真正的改革家。俱往矣!“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这几句他写的诗,其实比任何盖棺定论更有说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