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东汉末年,政治极端腐败,统治者横征暴敛,再加上连年天灾、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四处流散,饿殍遍野。经张角为首的太平道三十六部,率领黄巾起义席卷全国。他们浇官府,杀官吏,攻破地主庄园、坞堡,州郡官僚纷纷逃匿。陇右的先零羌,湟中羌、义从胡等在客观上配合黄巾军,攻打陇右州县,迅速摧毁了东汉王朝在这里的地方政权,加速了中央政权的崩溃。曹操、刘备等地主武装力量镇压了黄巾起军。他们在此基础上,略州夺县,消灭异已,相互兼并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魏、蜀、吴三国各自统一了北方、益州和江左地区。当时的陇右地方的陇西(治襄武即今之陇西)、南安(治道,即今陇西东南)、天水(治冀县,即今甘谷东南)、广魏郡(治临渭,即今天水社棠)属雍州西部,归属于曹魏管辖之疆土。益州北部的阴平(治阴平,即今文县),武都(治下辨,即今成县之西北)两郡归属蜀汉管辖。在当时全国由混战趋于统一的局面开始出现,但是魏、蜀、吴三国在局部地区的纷争形势,仍然没有结束。诸葛亮在隆中时期,对黄巾农民起义涤荡后的天下形势,曾作过极其精辟的分析,故在入蜀之前早就制定了蜀汉三国未来的治国方针是“联吴抗曹”,并在入州后予以身体力行,贯彻到他的每项工作的始终,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但如此,而且在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身上,也同样得到了证实,我们愿意就诸葛亮与姜维在他们的两次北伐事业中的有军事等活动,给予研究,以期达到更加明晰的认识。蜀相诸葛亮从他的政治主张出发,内修明政治,安抚诸戎、夷越,外结好孙权,待北方有变,便命蜀军从南阴、陇右两路向秦川进军,先取曹魏统治的薄弱地区凉州,陇右一带,安抚戎、羌,借以壮大自已的力量,以期达到讨伐“汉贼的目的。他首先选任“和夷”得力的将领,以“心战为上”;再在政治和经济上,减轻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剥削;三是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四是启用少数民族人才,扩大实力。以图中原。为了便于后面讨论问题的开展,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诸葛亮和他的继承者,在进行北伐曹魏时的简略史实。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曾在汉中(治南郑,即今汉中)休士讲武,劝农殖谷,兴建汉(即今勉县)、乐(即今城固)二城,成为汉中大本营基地上的三环锁链之卫星城。同时外与东吴交约为盟“共交天下”(见《三中志.蜀志后主传》)。蜀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六万大军第一次攻打魏国。次年,南安、天水、安定(治临泾,即今泾川县北)郡,反抗曹魏,依附蜀汉。街亭失利,“兵将不复相录”,不得已迁西城(即西县,在今天水西南)千余户退还汉中。十一月,诸葛亮再上《出师表》,兵出散关(在宝鸡西南),粮尽而退。命军途截郭淮于建威(即今西和),武都、阴平被蜀军占领。建兴八年(230)诸葛亮命魏延、吴壹西入羌中,抚尉羌众,以蜀锦与羌马相交易,结好诸羌。在扩充部伍东归途中,与费曜、郭淮战于首阳(即今渭源之首阳镇)之阳,解围后撤回汉中,郭淮迁怒于羌人,深入羌中,攻杀与蜀结盟的羌首唐,屠杀羌众。并向羌、胡勒索谷物,以备军蓄。建兴九年(231)蜀军重振旗鼓,再攻祁山,并占领了上圭阝(即今天水市之秦城),命士兵刈麦而还。魏军西城失利,双方对峙,其后,蜀军在撤退中,魏将张合阝中箭身亡于木门道(今天水西南)。诸葛亮在汉中屯殖,直到三年后,以十二万军再出斜谷(在今陕西太白县东北),屯兵五丈原(在宝鸡东之渭水南岸)。终因病卒而告终。蜀、魏在陇右一线的冲突暂告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