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论诸葛亮的为官之道

时间:2024-07-31访问:13来源:历史铺

诸葛亮自27岁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伐,直到64岁病死在战场上,可说是一生中一半为民,一半为官。而在他的27年宦海生涯中,在处理与己与人,与事与物,与国与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成功的为官之道,做官的准则对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作一考察和审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干部的道德建设,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今考察论列归纳如下:一,正身养德、严于律已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吕氏春秋》中也有“凡事之本,必先正其身”“冶其身而天下治”的思想。出身于“明经”世家的诸葛亮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灿生变乱”(2)在这里诸葛亮把当官者的官德同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认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3)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注意自身的政治形象,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群下,从不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有特殊于同僚和群下的地方。北伐中,诸官子弟皆随军运粮于深谷高山之中,诸葛亮嗣子诸葛乔虽然年轻,也同诸官子弟一样督兵奔忙在大军之中,北伐时街亭失守,亮恨己用人不当,上表自请贬官三等,并号召群下勤攻己阙,并认为“勤攻吾之阙”者是“忠虑于国”者。这是何等的胸怀,这同那些心胸狭窄者,讳疚忌匡者,一贯正确论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4)的为官之道,西晋张辅评论说:“已有功则让于下,下有厥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谅则改,故声烈振於遐午也”(5)。二、清正廉洁,崇俭戒奢清正廉洁,崇俭戒奢,是中国官员的传统美德,更是诸葛亮的为政之道。诸葛亮在未出山从政之前,躬料子南阳,非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经历为他从政功立为宫之道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戒子书》中说:“静以养身,剑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治远”。为了“治远”而图“静”,为了“明志”而‘淡泊”,把“静”、“俭”作为修身养德的重要内容。这在视财如命,把享受看成是玄耀自己身份的封建社会里不能不说是可贵的精神。对于诸葛亮的尚俭准则,笔者在1990年发表的《诸葛亮的家风》一文中曾有如下论述:“诸葛亮在蜀位极人臣,然为官清廉,不谋私利除国家规定应享用的奉禄外,不另治家产,别殓用民财,正如他自己对后主所说:“臣在外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诸葛亮传》)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死后确如所言。他一生就是这样为官,无私而来,清自而去,北伐途中,死在任止,“遗命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睑以时服”(《三国志、诸葛亮传》)一国丞相,哪里死哪埋,坟墓仅仅放下一个棺材。不仅没有随葬品,还硷以时服,真是少见,……这种葬事节俭的做法,在盛行厚葬久丧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难怪后人一提起诸葛氏,便立即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自己节俭,其家人也不例外,据《北堂书抄》卷三十八载诸葛亮与李严书云:“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馀妾无副服”。张谢评论说:“侯之妾无副服,其俭穗可师矣。“一国丞相的妾竞没有替换的衣服,如果不是了解诸葛亮一生和整个家族为宫清廉的人,是难以相信的,然而这却是史书记载,一千多年央无人提出疑父。”(6)《盐铁论.疾贪》中说:“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在在下,教训在政芊在民也”这些言论正是说的为玫者的表率作用。诸葛亮官至相位,一身正气。上正,下孰敢不正,上清正廉洁,下孰敢贪赃枉法?我们查考蜀国史料,找不到康东汉梁冀那样的贪官污吏,见不着象酉晋王恺和石崇那样的恶富,所有的是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员:董和“躬串以俭,恶衣蔬食”,为官“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7)邓芝“赏罚明断”,“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时”,(8)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天余,佃室无妾媵之褒,后庭无声乐之娱,衣食取供,舆马取备印台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9)。费炜“雅性谦素,家元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10)翻开史书,能有如此官德政风的朝代实在少有,究共原因是请葛亮清正廉洁。崇俭戒奢的为官准则教育影响了满朝文武,带出了一大批清正廉洁的官,赢得了蜀汉人民的爱戴,受到后世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