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日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船队进行的七次、历时28年、涉及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的波澜壮阔的伟大航行,无论是在世界航海史、外交史上,还是贸易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郑和和他的船队所创造的辉煌,至今仍为世人所广为传颂。特别是在东南亚,郑和的名字始终与马六甲联系在一起,已成为中国与马六甲沿岸国家人民和平友好历史的象征。对此,我们以人类和平发展的大视野看待这段历史,追昔抚今,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与马六甲有着特殊的关系
在中国典籍中,“满剌加”就是现在的“马六甲”。历史上,“马六甲”曾经作为一个王国而存在。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中国人很早就到达过这里。根据中国史书《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初,中国汉代商人就曾来到马六甲海峡的皮宗和当地居民建立了经济联系。据日本历史学者藤田丰八的考证,皮宗即苏门答腊和新加坡之间的皮声岛(印度尼西亚语意为香蕉岛),也就是《郑和航海图》中的毗宗。考古学家弗玲斯对从爪哇、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出土的中国汉朝陶器的研究,也认为公元纪元时中国人已经到马六甲海峡附近岛屿通商。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对南洋诸国及互相往来的记载。所以,印度尼西亚史家阿明巴尼在《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一书中写道:“自古以来中国对南洋诸国和睦亲善,经常邀请南洋各国人民到中国访问。”经贸交往也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影响。比如,公元七世纪时,苏门答腊室利佛逝佛教兴盛,成为当时东南亚佛学研究的中心,唐朝不断有高僧到此学习梵文,研究佛经,并经此地转往印度继续深造。据《大唐求法高僧传》所载,唐朝和尚到印度尼西亚研究佛经盛时达二十几位,除研究佛经外还研究当地语言。中国人移民到这里则始自14世纪,最早在马六甲建立商馆、货栈,始于15世纪初叶。
中国古代历朝使者到东南亚诸国访问次数最多的是明朝。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等方面,不仅遥遥领先于中国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为明朝初叶波澜壮阔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所描述的: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而马六甲是远洋航行的必经之地。先是永乐元年(1403年)尹庆出使马六甲,后有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七下西洋历经此地。据史料记载,15世纪初叶的马六甲王国,由于受到外部的侵扰而求助于中国明王朝,郑和下西洋也肩负着“和平使者”的使命,在那里他的船队帮助肃清海盗,促其解决与相邻国家间的不和与冲突。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再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启航,中经占城、马六甲,然后遍历各国,同群岛上主要国家和印度洋沿岸以及阿拉伯、波斯、东非沿海诸国通商和好。在第二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就于永乐6年(1408年)促成了马六甲拜里米苏剌苏丹受册封为王,马中亲善关系由此建立起来,马六甲王国因此而日益强大,马六甲港口也成为当时东西方商业贸易活动中心,这使得马六甲获得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安宁。马六甲国王曾多次亲自率使团来华,规模最大的一次曾达到540多人。对此,澳大利亚著名印度尼西亚历史学家梅·加·李克莱弗斯在他1981年出版的《印度尼西亚历史》著作中写道:“从一开始马六甲的主要威胁是暹罗,但是早在1405年马六甲就寻求和得到中国的保护。从此马六甲屡遣使团访问中国,头三个国王本人亲自参加这些使团,而明朝海军将领郑和率领的庞大的中国舰队对马六甲的访问,持续到1434年。中国明显的保护,促进了马六甲地位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