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郑和下西洋:“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
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1405年7月11日,一支27000人的船队驶离了江苏刘家港。在此后的30多年中,这支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出航,经东海、南海,穿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阿拉伯海、阿曼湾、亚丁湾向西航行,然后过红海南下东非海岸,到访了暹罗国(泰国)、爪哇国、真腊国(柬埔寨)、溜山国(马尔代夫群岛)、锡兰山(斯里兰卡)、天方国(麦加),最远到达了今天肯尼亚东南角的蒙巴萨港。因为率领这支船队的正使名为郑和,因此中国历史上将发生于明永乐至宣德年间的这七次大规模远航称之为“郑和下西洋”。中国有史以来的航海壮举郑和,原名马和,回族,1371年出生在云南。祖先是唐、宋时期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1381年,明举兵30万进发尚处于元朝梁王手中的云南。马和在战乱中被裹挟到明营,并受到阉割。1399年,创建了明朝的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发动兵变,于1402年夺取了皇太孙朱允炆的帝位。马和因在战事中立功,被赐予“郑”姓,命为内宫监太监。郑和在宫中一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当明成祖朱棣决定派船队出驶南洋、印度洋时,选中了郑和为船队的正使太监。郑和船队的船员大都来自明时负责南北海上粮运的漕军。其所乘的海船长132米,宽54米,三层甲板,九根桅杆,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只。除了卓越的造船技术外,那时,中国人还掌握了先进的测航、导航、天文、水文、计量知识。这一切使“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航海壮举。同时,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铁具等,并将当地的珍禽、宝石、香料、金器带回,这种物物交换后来流行至民间,沟通了中国与南洋、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往来。郑和的船队在30多年间七次远航,中国强大的财富所显示的力量渐渐渗透进了沿途各小国的政治事务中,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后,外国来明廷朝贡的使臣络绎不绝,明皇朱棣得以使“大中国”的统治影响至广袤的地域。1430年郑和率船队最后一次出航,至1433年归来。此后郑和任南京守备,于1435年65岁时去世。“纵得奇宝回,于国家何益?”中外学者大都根据世界民族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而将中国列为“大陆型”民族。中国历朝的统治者从来都认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大陆,因而不曾间断过囤边;同时,中国历朝统治者又认为对这个国家的威胁也来自大陆,因而修起了绵延起伏的城墙。中国人性能优良的大船几乎没有出过“稗海”——战国时的阴阳家将内海称为“稗海”,而将广阔的大洋称为“大瀛海”。郑和下西洋当属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驶向世界的远航。